陈惠琴:《红楼梦》时间意识的表现与意义(4)

摘要: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对生命存在的表现及意义的追问是中国古典诗文的主题之一。从哀叹时光飘忽、人生短促的思想情感到对大自然永恒生命的向往,再到在了解了时间流逝的残酷性和不可逆性的同时,以自身的领悟和旷达胸襟得到变与不变、有限与无限等种种矛盾间的和解,古典诗文中的时间表现传达出三种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模式:顺从时间、反抗时间、超越时间。

(二)贾宝玉的时间意识

如果用我刚才讲过的时间感觉的三种模式:顺从时间、反抗时间和超越时间来概括,黛玉基本上是顺从时间的,她对生命和时间的感觉比较理性、真实、清醒。宝玉就不一样了,宝玉的时间意识比较复杂,时而顺从时间,时而反抗时间,时而又超越时间。

宝玉对时间的流逝有真切感受,他也顺从时间,会感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宝玉是很聪明的,可以说是《红楼梦》里最聪明的一个男生,他发现了自然运行规律中的重复和变化,并通过对比察觉到了永恒存在的世界和转瞬即逝的生命这两者间的矛盾,体验到了时间的无情。这也是为什么他和黛玉两个人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当他在山坡上听到黛玉《葬花词》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几句的时候,书中形容他“不觉恸倒山坡之上”。这个“恸”是什么意思?是极度悲痛。他之所以有这种反应是因为对将来的时间和生命进行了一番推想。他是怎么推想的?“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已。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如果黛玉、宝钗等人,她们都不在了,我还会在吗?“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我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园子到时候也不知道会归谁,这完全是一种哲人式的思考。

虽然不是哲人式的思考,但是我有时候也会这样想。我在飞机上就经常会这样想,茫茫天空中就我们一架飞机在飞,这时候我就想,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第一次去新加坡讲课的时候我还比较年轻,博士刚毕业,跟我同去的是一位快要退休的老先生,大概像我现在这个年龄。没想到从新加坡回来的时候,机场广播说飞机有故障,要延误半个小时。那位老先生就说:“真倒霉,怎么偏偏碰到飞机有故障。”看到他有点害怕,我安慰他说:“老师,在地面上发现有故障总比在空中发现有故障要好吧!”在我安慰他的时候,飞机刚好排除了故障飞到半空。因为从与这位老先生的对话中得到了一些触动,我就开始想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我这一分钟在飞机上,搞不好下一分钟就掉下去了。这么一想,我就不敢跟老师说了,怕他更加害怕。

在什么情况下人会产生这样一种联想呢?一般是在远离人群的时候,而宝玉和黛玉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尤其是宝玉。这里的“无可寻觅之时”无疑指的是时间流逝带来的人的生命终结和肉体消亡。宝玉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推求,由眼前的时间想到了将来的时间。将来,黛玉的生命是否能存在,除了黛玉之外,宝钗、香菱等人以及他自己又还是否存在?他的关心、关怀最终甚至由一个又一个人扩展到庭院、鲜花、垂柳等所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正因为他关心一切,所以才能想到他们的归属和变化。这完全是一种时间意识的活动。

第58回,宝玉病愈之后去看望黛玉,发现他生病之前看到过的那棵开满鲜花的杏树,杏花全部凋零了,于是又开始了哲理式的推想。他说:“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他是怎么推想的呢?从一棵杏树的杏花落了,他想到邢岫烟准备嫁人了。邢岫烟是谁?她是邢夫人的侄女,因家道中落前来投奔邢夫人,但邢夫人不怎么把她看在眼里。不过邢岫烟这个人非常孤高,按照作品中的描绘,她是一个天资聪慧、安贫乐道的人,因此宝玉对她非常敬重。宝玉本身具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现代平等意识,他不会因为你家境贫寒就看不起你,也从来不会看不起丫鬟。宝玉对岫烟有很高的评价,赞她“言行举止,超然如野鹤闲云”,这是作品里的原话。因为岫烟是他的红颜知己之一,想起她就要出嫁,宝玉发出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的感叹。

这里全部是流动的时间意识。“不过两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宝玉想象岫烟生了宝宝,儿女成双;“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好比再过些年,岫烟乌发如银,红颜似槁。想到这些宝玉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正悲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宝玉又发了呆性......”这里的“呆”在曹雪芹看来是一种哲人式的玄想,不是现在大家理解的没事找一个地方去发呆。

我经常开玩笑说,据我观察,一些经常发呆的人往往比较聪明。他们发呆的时候其实是在神游八方之表,在思考问题,寻常人不要去打扰,免生麻烦。“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叶,故也乱啼。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花和鸟都是有生命的,宝玉对一切生命都充满了感情,时间意识唤起了他心灵的波澜。

这里的心灵波澜可以分析出三个层次,大家听我仔细道来。

首先说明一下,现在人们对有关曹雪芹及《红楼梦》的很多东西都尚在争论当中,我没有他们老先生的那种功底,也不是要参加他们的争论,就是想通过细读文本来从中汲取一种生命的营养。细读一下文本,我们可以把上面这段话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由落花的视觉形象到岫烟出嫁的幻觉形象。岫烟还没有出嫁,宝玉就产生了很多的联想,这里面透露出他内心对时间流逝的一种感觉,就是聚散无常。按作品描述,宝玉的性格是“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但是我们知道,人生的聚散却不是以宝玉的意愿为转移的。星转斗移,女大当嫁,如邢岫烟的择婿。邢岫烟的离去是必然的,这是心灵微波荡起的第一个幻觉形象,也是作者在面对人生聚散无常时所表现出的悲哀。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