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019-05】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王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大力推进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

在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融背景下,创新链和产业链加快双向融合,成果转化更加灵巧敏捷,转化模式更注重集成创新。为进一步促进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精尖产业发展,北京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从“单向转化”向“多向对接”转变,从“单项成果转化”向“成果群集成转化”升级,不断探索科技成果和高精尖产业高频高效对接机制创新,推动转化重心从产学研对接向专业转化服务迁移。

贯通“三城一区”转化通道是提升科技创新中心效能的关键

成果转化是持续将科技创新转化为高精尖产业的关键环节。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深化院市合作、鼓励产学研合作集成创新,北京“科技创新—高精尖产业”对接模式更加多元,初步形成了技术转化模式全面开花、多点突破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载体更加丰富。以“三城一区”定期协商机制为抓手,初步形成涵盖基础研究、产学研联合攻关、联合实验空间、孵化器、中试车间等全创新链体系,跨境孵化、创业金融、创客孵化等新兴孵化模式不断涌现,众创空间、创新工场、中试基地等创新创业新载体不断丰富。怀柔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试基地建设,完善了科技创新转化链的闭环,涌现出中关村智造大街、亦庄生物医药中试线等垂直领域科技服务平台,形成了以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为代表的联合转化模式、以北汽新能源为代表的龙头带动模式、以智能电力产学研联盟为代表的战略联盟模式等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中枢功能不断增强。北京加快推进连接全球创新资源,信息枢纽、资金枢纽、人才枢纽、产品枢纽的创新要素聚合效应不断增强。相继涌现中关村前孵化创新中心、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等综合性服务平台,开展创启未来国际青年科技创业大赛、WISE互联网创业峰会、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中关村创新创业季等一批全球性创新赛事、项目路演、技术博览活动,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能力不断增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带动资本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京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等多项基金,有力推动了科技企业发展,先后培育出高成长、高价值的科技领军企业70家,成为全球仅次于硅谷的科技领军企业最密集区域。

从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持续培育高精尖产业集群要求看,“三城一区”系统化、规模化、持续化的成果转化通道尚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带动产业、产业反哺科技”的良性循环通道有待完善,专业化的孵化加速服务深度和精度还很不足,基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包容性扶持举措仍需加强,适应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体系仍不健全,适应高精尖产业技术快速迭代、集成应用的对接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北京需要更加注重构建精准、敏捷、协同的“产业链—创新链”对接机制,形成集成转化、批量转化、敏捷转化的成果转化通道,将科技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高精尖产业胜势。

推进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建议

以“三城一区”为主体,通过“场景牵引、需求带动、创新驱动、集群联动”,推动技术成果持续转化为新产品新产业,技术创新持续集成为新模式新范式,提升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精准度、集成度和转化速度,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

扩展“三城一区”在成果转化上的对接深度。发挥北京市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牵引平台作用,加强中试平台、投资基金、产业联盟、技术经纪等产学研对接主体建设,推进聚焦高精尖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合作,从而带动高精尖产业的加速涌现和群体跃进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垂直产业型孵化器,推进建设中间性试验型生产单元。提升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引领平台功能,支持区域和高校院所开展概念验证项目,推进跨境孵化平台、互联网技术经纪等新型模式发展。提升怀柔科学城的基础“突破”潜能,推进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布局建设,建立健全高效、开放、可持续的大科学装置运行机制,探索以基金会为核心的科研组织管理新机制,引导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国际资源广泛参与,促进科研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深化未来科学城的前瞻“搞活”动能,引导企业打开院墙,以央企为主体搭建重大协同创新平台,与高校院所合作设立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全程双向通道。加速贯通高精尖产业的发展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最终产业化各个环节。针对基础研究,发挥科技创新原始创新阶段基金引导作用,推进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交叉研究平台建设,增强在先进光源技术、材料基因组等交叉领域的产业协作;推动设立基础研究基金、概念验证微种子基金,促进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相结合。针对应用研究,打造连接国内外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的技术转移网络平台,建立增强“预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全程对接机制,支持孵化器增强微型生产线、共享工厂等制造环节服务功能。针对中试验证,围绕“三城”前沿产品创制、概念产品试制等中试需求,打造与“三城”创新孵化相匹配衔接的中试放大体系,搭建专业化和综合化的中试基地,大力发展工程化平台、中间试验线、工艺试验线、检测评价服务。

聚焦高精尖推进科技成果集成突破。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加强关键技术研究、高代际技术储备、前沿模式中试测试等核心环节产学研协作网络建设;加紧布局后摩尔中试线,支持公共开放计算平台、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人工智能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研发。在医药健康领域,支持医药创业孵化器、医学工程转化中心等建设,提高中试、工程化实验、规模化试生产能力。在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布局培育技术原型母工厂,持续推进尖端技术、重点产品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形成“三城技术研发—一区母工厂模式输出—津冀集成产业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区域互动模式。在智能制造领域,搭建开放性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示范平台,推进无人智能等示范工厂建设,打造一批技术资本高度密集的极低碳工厂、基于增材制造的定制工厂等,促进自主3D打印、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先进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加强高精尖扶持政策的宽容度和创新度。构建开放、审慎的产业支持体系,加强前沿产品应用场景风险补偿配套政策设计,设立新产品保险扶持资金,在重大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试制投产和新技术推广方面,为降低企业产品转化风险提供保障。探索“化租为股、化租为风险投资”的新机制,加强公共中试平台和众创办公空间建设,为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低成本、高宽容的多样化承载空间。建立健全更加灵活的高精尖产业扶持资金池,增强对参与早期产业培育的领军企业研发、专业孵化器运营、前期投资贴息、示范项目建设的灵活支持。加强萌芽产业的技术路演和专业论坛平台建设,为起步期产业吸纳更多的关联技术、产业资源创造条件。

韩宪洲(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

课程思政:为有源头活水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进一步强调,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深刻回答了党在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北京联合大学党委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持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以“课程思政”作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系统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根本性举措。“课程思政”成为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坚实基石,成为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课程思政”的源头活水

“课程思政”是高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指导下,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就教育之魂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是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所有课程发挥立德树人功能的总要求。学校党委坚持把“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认识和实施,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求认识和实施,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格局和工作格局,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着眼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是“课程思政”认识的源起。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使学校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进一步聚集和深化。他关于科技、教育、青年的重要论述,为学校更好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

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立足点。“课程思政”,是着力培养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保证。学校党委牵头组织骨干教师集中开展多项课题研究。如《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大规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应用型大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及《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实践研究》等,以课题研究促进实践创新,持续增强对“课程思政”的理论认知。学校党委每年召开党建工作会和“课程思政”推进会,凝练经验,明确方向,统一思想,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认同和行动自觉,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久久为功。

把“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和关键环节

根本性举措。学校党委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2017—2018)》和《关于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意见(2019—2020)》。初步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院系(部)主导推进、专任教师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校努力办好思政课,其他课程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良好氛围。明确“校院整体推进、系(部)主导、教师主体”三项原则,确定“学校要有氛围、学院要有特色、专业要有特点、讲授要有风格、成果要有固化、课程要有品牌、教师要有榜样”的 “七有目标”和“七要工作法”,为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制定了“任务书”,绘好了“路线图”,确定了“时间表”。

全方位行动。学校党委横向组织多部门协同配合、互相支持,纵向坚持层层激发动力,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将“要体现课堂育人的理念”和“既要专注专业知识教学,又要深入挖掘课程内在的育人因素,奠定学生成长的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础”,作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修订了64个本科专业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纳入教学单位和教师个人绩效考核内容,把教师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教师党支部考核指标体系。组织召开教师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研讨会,逐一访谈全校74个教师党支部书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把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新要求,融入学校党的建设日常工作。在涉及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各类评优评先表彰中,均将“课程思政”增列为条件性要求。充分发挥各学院能动性,突出办学特色,形成了艺术学院“溯源红色”,旅游学院“红旗渠”,应用文理学院“课程+文化”,智慧城市学院“新工科+”等建设品牌。学校党委及时总结经验,使“课程思政”的发动、组织、实施、宣传形成闭环。

持续性推进。学校党委有步骤分阶段专题学习、部署和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党建工作会、每次党建工作会专题解决一个重大问题,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久久为功。先后召开“课程思政”推进会、基层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研讨会、“课程思政”教师研讨培训班,以及师德师风建设论坛、辅导员建设论坛等,持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度。从推进形式上,形成了艺术学院、人文社科类学院、工科学院等不同学院各具特色、各有特点的“课程思政”攻坚路径。教师培训上形成了“项目启动+集体研究+集中凝练+观摩展示”的培育路径与方法。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全体教职工深化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强化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理解。在促进专业课程自身建设同时,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立德树人意识入脑入心。“课程思政”成为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职工教育的新载体。全校涌现出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精品教材和典型案例。

实施“课程思政”的经验与启示

“课程思政”建设给广大教职工以重要启示:只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工作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才如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取得成效。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要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抓住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以立德树人贯穿学校工作始终。要把落实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办学育人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紧紧抓住学生这个中心,紧紧抓住教师这个关键,紧紧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课程,深入挖掘运用好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精准引导,精心栽培,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证。办好教育,关键在党。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色”的认同,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认识和实施“课程思政”,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求认识和实施“课程思政”,在总体布局、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许云(中共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办事处工委书记):

基层治理创新:盯着需求吹哨带着责任报到

实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以下简称“吹哨报到”)是北京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夯实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抓手,是破解服务群众、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有益探索。“吹哨报到”吹响了城市治理的集结号,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响应,盯着百姓需求吹哨,肩负责任使命报到,不惧“小马拉大车”,“小巷总理”也要干大事,在实践中开辟了具有中关村特色的治理之路。

坚持党建为要,引领治理能力提升

推动力量下沉,党组织核心力更大。“吹哨报到”的实质是体现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领导,提升街镇党(工)委统领工作的能力,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指挥棒作用,确保基层党组织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群众共创美好生活的领路人,走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子。中关村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综合执法、重点工作、应急处置三大重点领域,推行清单式职责管理模式,列出无证照经营执法、市场疏解、开墙破洞治理等42项“吹哨报到”事项清单,细化成工作思维导图,明确报到时间、职责范围等具体内容,依时、依规、依事处理,做到不拖延、不扯皮、不推诿。依托“大城管”工作体系,整合城管、公安、工商、食药、卫生、交通、房管等专业执法力量及高校科研院所优势资源,成立中关村地区综合执法中心,实现执法力量下沉,形成街道统筹调度,执法力量归口管理、协调联动,院所力量补充参与、协同共建的综合执法体系,提升执法指挥条块联动的效率。

实施共治共建,党组织凝聚力更好。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以区域化党建工作为抓手,发挥地区党建协调委员会的作用,构建地区“大党建”工作格局;实施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轮值主席制度,梳理区域化成员单位“双向需求责任清单”,打造“1+30+N”的区域化党建平台。辖区51家驻区单位参与其中,协调解决地区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依托党建平台,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社会共治、共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参与、协商、管理地区事务,在脱贫攻坚、地区共建、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发挥优势,齐心协力把地区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办好。

创新工作体系,党组织领导力更强。积极落实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通过精准定位楼号、细化报到流程,同步部署工作,同步开展党员活动。建立报到党组织微信群,建构资源、需求双向清单,促进报到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2018年共完成49个单位党组织、4240名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街道党工委稳步推进街巷长制及小巷管家试点工作,完成地区58条道路街巷长全覆盖,共设小巷管家74人,街巷长58人,将辖区内的大街小巷环境综合治理任务具体落实到人,形成党建引领下群众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

坚持问题驱动,谋求治理模式创新

以问题为导向,攻坚克难“五吹哨”。进入新时代,城市治理的新问题不断呈现,何时吹哨、如何报到成为基层治理的一个难题。中关村街道坚持问题导向,结合群众需求和现实难题,吹响了各具特色的哨子,建立起简约高效的反应机制,确保吹有效哨、报真到、真报到。在防汛应急工作中,统筹辖区科研院所、驻区单位、施工工地等防汛应急队伍,吹响“共治哨”;针对辖区重点环境整治问题,召集城管科、城管执法队、社建科、办公室、信访办、食药所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以及派出所、房管所、工商所负责人,进行会商调度,吹响“会商哨”;根据民意,拆除违法建筑,腾退空间,强化留白增绿建设,开展院士公园等地区环境建设项目,吹响“群策哨”;面对突发事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统筹调度相关部门研究解决方案,吹响“应急哨”;在城市升级改造过程中,指挥中心、城管、交通、环卫等部门一把手报到,及时做好升级改造任务,吹响“管理哨”。

以行动为抓手,部门联动“四提升”。城市作为庞杂的系统,治理问题千头万绪、任务繁重。特别是超大城市治理,由于缺乏有机协同,容易导致城市治理部门化、分割化、分散化严重,部门间因相互推诿、缺乏协调致使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针对散乱,提升“统”的能力。中关村街道创造性地提出“发生在属地,解决在部门”的“吹哨报到”治理机制,改变了城市治理过程中多个部门各自为战、分散治理的碎片化治理格局。针对复杂,提升“联”的效果。在复杂治理难题面前,各部门强化本职、量化分工、优化协作,实施联动治理模式,实现由“单兵突进”变为“协同作战”。针对慢为,提升“为”的速度。坚持以效果为抓手,强化各执法力量联动,将“组团式执法”和“综合式打捆作业”相结合,设立南北中三片综合执法平台,标本兼治,协同治理,速战速决。针对责任,提升“责”的力度。列出部门责任清单,增强责任意识,规范处置标准、处置时限、责任单位,每月对部门打分评价,促使部门主动报到,确保解决问题。通过部门联动,推动城市治理整体化、系统化、协同化。2018年开展城市治理联合执法220余次,实施开墙破洞封堵250处,留白增绿6000余平方米。

以创新为动力,精细治理“三着力”。在大数据时代,“吹哨报到”要坚持创新驱动,在技术、手段和方式上紧跟时代步伐,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着力机制创新,构建“区指挥中心综合协调,部门组织调度,街镇统筹推进”的大城管机制,形成“以信息流为核心、综合考评为牵引、协同联动为抓手”的大城管体系。着力方式创新,实现“吹哨报到”常态化。推进街区责任规划师全区试点工作,启动中关村南路等20条道路街巷综合提升建设,精细化分类管控引导,为城市建设增添活力。着力科技创新,提升城市治理智能化。通过科技手段全天候监控,平战全时段反应,协同联动做好全方位保障工作。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视频图像,打造全感知、全互联、全分析、全响应、全运用的城市管理综合指挥平台,有效提高城市服务管理预警发现和处置效率。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治理成果共享

主动跟进,在群众中找需求。“街乡吹哨”的哨源要“从群众中来”,“部门报到”的解决要“到群众中去”。街道工委坚持走群众路线为群众服务,近三年来主动发现群众身边问题32万余件,办理群众诉求37万余件。群众诉求办理按期办结率、及时反馈率、合理诉求解决率、群众满意度、办理情况契合度“三率两度”成绩一直名列全市前茅。聚焦社区基础设施、服务用房、环境整治需求,开展“一社区一实事”项目,一一对接解决,2018年完成实事项目60件。聚焦群众健身需求,推进“十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项目,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为居民打造优质、便捷、充满科技感的健身场所。完成科汇社区“科学家小径”项目、华清园社区“环保绿色小径”项目。聚焦群众便民商业网点需求,引进互联网销售企业“互联网+”模式,修建双榆树西里小型便民服务综合体。

全员参与,在行动中解难题。开展“吹哨报到”的有效方式是“一切依靠群众”。2018年,中关村街道积极推进“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除部分老旧改造小区外,辖区所有居住小区均采用厨余垃圾分散收集模式开展垃圾分类,辖区环境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再生资源的回收均离不开群众的主动参与和配合。在首次“北京最美街巷”推选活动中,双榆树三街在全市892条备选背街小巷中脱颖而出,被评为10条“北京最美街巷”之一。这一成绩的取得更离不开群众参与和配合。“把工作干起来,把新貌亮出来”成为街道全体干部群众的共识,在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中,构建起“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效果反馈,在实践中谋共赢。执法部门是否吹有效哨、职能部门是否报真到、真报到,要经过人民群众的检验。一方面,打造扁平化管理机制,通过综合设置街道党政内设机构、减少行政管理层级、加强直接面向群众的服务机构,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解决。例如在解决小区停车难问题方面,利用街道静态交通综合治理体系,着力抓好既有停车资源、推进社区停车自治、推进老旧小区停车智能化管理和推动周边单位错时停车。通过主动作为、深挖资源、协调调动,使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老百姓营造了更加便捷舒适的交通环境。另一方面,为检验吹哨报到效果,不断完善治理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考核,从群众中收集效果反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2018年在测试分值为100分的民主测评中,中关村街道在社会治理方面一举拿下99分的好成绩。

刘登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研究生院、京津跨境贸易便利化联合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员):

写好营商环境现代化的北京案例

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强化培训、促进改革》显示,中国在参与排名的190个经济体中从78名跃升到46名,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并入选营商环境改善进步最大的前10个经济体名单。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是评估各经济体营商环境水平的风向标。指标体系的设计以中小微企业获得感为中心,覆盖了企业从开办到破产全生命周期,主要考量企业设立及运营过程中所涉及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调查方式主要从各经济体选取1—2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并通过抽样方式向相关主体发放调查问卷来进行。评价中国营商环境所选取的样本城市是北京和上海,分别占据45∶55的权重。对比京沪两个城市,北京在营商环境治理上所取得成就更为显著、得到世界银行的评价更高,从而对国内营商环境的排名提升贡献更大。从具体指标得分看,北京市在开办企业、登记财产、纳税和执行合同4项指标得分高于上海,获得电力、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办理破产4项指标得分与上海持平,办理建筑许可、跨境贸易两项指标得分低于上海。2018年11月初,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在对北京的访问中指出:“中国在世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名大幅提升32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其中凝结了北京市在营商环境改革上付出的巨大努力。”

首都营商环境现代化治理的成功实践

北京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治理上得到世界银行的高度认可并不偶然。早在2017年9月,北京就在全国第一个推出了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涉及投资环境、贸易环境、生产经营环境、人才环境、法治环境5个方面,包括26项改革措施和136条政策清单。2018年3月,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为契机,北京推出了“9+N”系列政策措施,精准解决企业的痛点和难点问题。2018年6月,参照国家制定的营商环境试评价23项指标体系,制定了《北京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包括22项任务措施,横跨3年的298项具体任务清单。2018年7月,北京市出台深化改革行动计划,在9大方面117条改革举措中29条涉及营商环境,占比最大。在这四个重要政策文件基础上,北京市在营商环境各个领域分别制定发布系列政策性文件,初步形成了营商环境现代化治理政策体系。与此同时,北京着力打造北京效率、北京服务、北京标准和北京诚信四大示范工程,有效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实现了营商环境现代化治理的首善、率先目标,为全国各地的营商环境建设书写了北京案例,为构建完善中国特色营商环境指标评价体系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有益探索。

2018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通报的优化营商环境28项典型案例中,北京入选5项,占到全国的将近1/5,位居各省市榜首。这5项案例包括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机制、涉税业务全市通办、市场监管“风险洞察平台”、小微企业获得电力“三零”专项服务和市政公用服务企业入驻政务服务中心等。2018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营商环境评价现场会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上,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营商环境试评价结果,北京在全国22个城市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意味着在国家制定的中国特色、国际可比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考核中,北京给出了最完美的答卷,初步成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排头兵,以及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新高地。世界银行和国家层面的认可,印证了北京营商环境治理的成效,这与北京在推进营商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所构建的政策体系密不可分。

首都营商环境现代化治理的理论意蕴

首都营商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是全市上下以新理念新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战略部署的结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动实践,富有科学的理论意蕴。

以新发展理念为方向引领。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北京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以精简环节、精简时间、精简费用、增加透明度为原则,力争为企业创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一流营商环境,各项营商环境指标得到大幅改善。在获得电力指标上,电力报装办理环节从原来的5个减少到3个,所耗时间从以前的145天减少到34天。东亚和太平洋国家平均为4.3个环节和65天,OECD(经合组织)国家平均为4.5个环节和77.2天。在开办企业指标上,北京市在2018年4月底开通了“e窗通”服务平台,公司注册申请人可以一站式完成开办企业所有服务。

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追求。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以企业和人民群众获得感作为营商环境改革的“指挥棒”,从“政府端菜”转向“企业点菜”,从“我要怎么办”转向“企业和群众要我怎么办”;以人民群众的痛点难点堵点为导向,推进服务便民化,打通从政策制定到窗口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优化营商环境本质上是对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机制进行重大改革。北京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打硬仗啃硬骨头,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升到“一把手”工程的高度,市领导亲自挂帅并重点把控关键节点,自上而下层层传导压力。在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方面,由于世界银行对北京“跨境贸易”指标的考察主要来自于天津海港,北京市主动联合天津成立跨地区联合领导小组。两地联合发布了3个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联合公告,压缩天津港口岸通关时间和费用,创造的“一站式阳光价格”模式,受到世界银行好评并在全国推广。

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基本原则。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北京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坚决改革不利于市场竞争的体制机制,打破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切实加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为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北京积极与世界银行对接,充分研究世界银行方法论和指标体系,全面吸收世界银行关于优化中国营商环境的79条短期和中长期改革建议,结合北京实际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着重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以服务业扩大开放为突破口,建设全面开放的国际化环境,推动资源的全球化配置。企业从原来的“跑断腿”,到“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为更好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对营商环境的保障作用,北京市推出了商事案件快速化解机制,建立快立、快审、快执模式,将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控制在6个月以内;对于判决后执行难问题,做到被执行人财产查控全覆盖,提高了判决案件的执行效率。

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任务。在开办企业方面,为新设立企业免费刻制公章,预计一年为企业减负6000万元。在电力供应方面,中小微企业电力接入成本从以前的19.2万元下降到0元,每年为企业节省外电源投资约12亿元,而同一时期东亚及太平洋国家的平均办电成本为人均收入的6.25倍,OECD(经合组织)国家平均办电成本为人均收入的0.64倍。在跨境贸易方面,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北京“进口边界合规成本”从2018年的690美元下降到2019年的315美元,低于上海的335美元。这一指标与2019年营商环境世界排名第5的韩国持平。在提效降费的同时,北京大力营造“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营商环境氛围,尊重和倡导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挖掘社会创造潜力,增强民间及外商投资信心,引导更多社会主体投身首都创新创业大潮。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第46位排名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很不相称。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跨境贸易三项指标排在60—80位,位于全球中流水平。一些指标还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办理建筑许可排名121位,纳税指标为114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中小企业至关重要的获得信贷指标在2018年没有取得进步,北京、上海两市最近两个年度的评估都是60分。这对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分不利,而创新正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推动营商环境现代化治理北京依然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