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易定红:经济可持续发展下的劳动市场(4)

三、经济新常态对中国劳动市场的挑战以及政策建议

我们综合前面有关“人口红利”和“刘易斯拐点”的分析,经济新常态对中国劳动市场的影响可以分为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

首先是消极影响,具体如下。

一是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短期看,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增长减速,给城镇劳动就业带来压力。长期看,由于人口结构老龄化,未来劳动供给下降,相对长期经济增长的需求而言,劳动供给压力下降,可能导致劳动供给不足以支持经济增长的需要。

二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短期看,由于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产业结构转换导致传统产业由于产能调整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而新产业增长的劳动需求相对增长较慢,因而导致劳动需求的总量减少。长期看,随着传统产业调整到位,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增长,加之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深,劳动需求将会随之提高。从需求结构看,无论长短期对劳动需求的质量都不断上升,尤其对技能工和高技能工的需求上升很快。这是由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动能转向创新驱动的必然结果。

三是对工资价格的影响。无论长短期都会推动工资价格上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重组。尤其是对制造业中的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和建筑业产生重大影响。

四是对城市经济集聚的影响。研究表明“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后,给定其他条件,农业剩余劳动充裕地区的城市将有更强的集聚力;“刘易斯第二转折点”的出现会对城市的集聚产生阻碍;中国目前正处于两个拐点之间,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发达地区城市如何进行产业升级,欠发达地区城市如何发挥劳动力优势增强城市的集聚力将是面临的重要挑战。

五是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过去靠要素驱动的增长模式肯定是要被淘汰的,我们要转向创新驱动,这预示着整个劳动市场发生根本性变化,无限劳动供给的阶段即将结束,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丧失优势。这些都将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造成影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其次是积极影响,具体如下。

一是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的劳动市场形成。随着“刘易斯第一拐点”的到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在经济新常态下,如果能在第二拐点到来之际实现工业化,则城乡一体的劳动市场可能会加快形成。

二是有利于增加农民纯收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三是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导致就业总量的平稳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以后,会引起农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加快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农村的劳动力转移进程,实现农村农业和工业的相互促进。

四是对企业产生创新激励,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

应对劳动市场的挑战,我们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实行高端人才战略,建立人才梯度;加强教育投资,尤其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注重提升人力资本;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继续完善就业促进的政策体系;加强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统筹兼顾改革中的各种关系,使改革协调可持续地进行。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凌洁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