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入苦海担重任 鞠躬尽瘁为人民

甘入苦海担重任 鞠躬尽瘁为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辉煌成就感思

习近平同志从15岁到陕北延安梁家河下乡插队算起,已经为党和人民奋斗、奉献了5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总揽全局、纵横捭阖,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治党强军、力挽狂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入苦海、无私奉献,展现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领袖风范,成为当之无愧的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成为出色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航人,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广泛拥护和爱戴。

摄图网_500746652

一、甘入苦海是一种远大的理想抱负。陕北是根,延安是魂——“我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昭示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本色

纵观古今中外,在叱咤风云的人生大舞台上,英雄豪杰们无时不刻地演绎着成功与失败的活剧。尽管失败者失败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有一条是共同的:他们都没有忠实于当初所依赖的人民,背叛了自己的初衷,最后被人民所遗弃,而这种遗弃常常是情感的背离和理想追求的嬗变。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称王后,便开始不把自己当作一个农民领袖,而是视为王侯了。其骨子里浓厚的农民自卑意识,使他不愿意让人知道他曾经是被别人役使的佣工。听说陈胜成王后,那些还记得陈胜,记着大雨中共同跪地立下“苟富贵,勿相忘”誓约的伙伴和邻居乡亲,便纷纷来投靠他。但陈胜已经忘记了这一切,他表面上和这些人很亲,背地里却差人统统抹了他们的脖子,他不想让人知道自己过去贫穷的事。于是,他竭力使自己贵族化,变成了农民的“老爷”。最后,陈胜被自己的车夫杀死了。不能坚守一本初衷,注定没有完整的人生;忘记了初衷的聪明人,最后的结局都是傻瓜。

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授课时演示这样一个现象:两个陀螺,一个静止,一个绕轴旋转,当受到外力推动时,静止的陀螺不规则地颠倒翻滚,旋转的陀螺则稳稳向前飞去。为什么在环境、外力等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两陀螺的表现却大相径庭呢?这是因旋转的陀螺已经形成了一个“轴向”,“轴向”维系着陀螺的稳定性,令其运动的方向、姿态和轨道不复摇摆和杂乱。灵魂对于人生,如同“轴向”对于陀螺,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丢了灵魂的人生,必将成为一个翻滚的陀螺。98年前,1921年7月的中华大地乌云蔽日、风雨飘摇、民生凋敝,党的一大13名代表怀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革命理想,先后聚首上海租界,后辗转嘉兴南湖,共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然而,在漫长革命征程中历经曲折坎坷后,这些原本一条船上的热血青年,后来的人生道路却截然不同。有的不忘记初心、奋斗终生,有的追求真理、英勇献身,有的信念动摇、迷途知返,有的理想信念丧失、叛党投敌。是什么导致他们留下不同的人生轨迹?最根本的原因是,一些人始终不渝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一些人在名利诱惑、生死考验面前改变了初心、放弃了理想信念。事实证明,心中扎下了信仰的深根,就如同黑暗中有了光明、航海中有了灯塔,人生之舟就不会偏离航向。这就是我们当代共产党人要听党话、跟党走的历史经验教训啊!

鉴于历史与现实的众多经验教训,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告诫全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以持之以恒的模范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的光辉榜样。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他始终秉承着有理想、有信仰这一共产党人崇高精神的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个人的经历时,他说:“我的爷爷也是农民,我的父亲是从农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当了七年的农民。”“我很自豪,自己能够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里,家庭有很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总是讲孩子们不要放在温室里,要经受大风大浪。”“我觉得在我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陕北老乡。”就是这样,他始终牢记自己的阶级,始终牢记自己的初衷,他始终对革命前辈和农民怀有一颗火热的感恩之心,体现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决心和信心,艰苦奋斗、努力勤奋为党和人民作贡献。

吃苦是正道,用苦心、使苦力、做苦事,苦境终成乐境。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就是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1969年去延安插队,还不到16岁,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从繁华的大都市北京到陕北贫穷落后的梁家河村,“四大关”首先横在他的面前:一是跳蚤关。在城里从未见过跳蚤,而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二是饮食关。过去吃的是精米细面,现在变成粗粝的杂粮。而且“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到了三四月份就没粮吃了。春耕时,家家户户都把唯一的粮食留给种地的壮劳力,婆姨带着孩子出去讨饭;三是劳动关。刚开始干活时,他挣6个工分,没有妇女高。两年后,习近平同志就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那时候,挑100多斤的担子,走10里山路,一点问题没有;四是思想关。“这是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乡亲们也逐渐把我看作他们中的一分子。”习近平同志成为他们心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插队期间,种地、拉煤、挑粪、放羊……几乎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也有过迷惘、彷徨,但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的农村生活,让他感觉到农村的贫苦,同时,“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他说:“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晌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黄土地上确立的思想、觉悟、感情出发点,使他深切懂得了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愁,进而把个人的苦难和不幸升华为恤人之情、恤民之情,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积淀至深的人民观。家庭的熏陶,在他幼小心灵里埋下共产主义信仰的种子。农村插队生活,使他心中共产主义信仰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从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国家最高领导人,他始终坚信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的精神支撑、不懈的奋斗动力、安身立命的根本、永葆本色的根基,坚持当公仆、立志做大事的信念和民生情怀的执政风格清晰昭人。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