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建和发展(2)

在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建和发展(2)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快速发展及其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若从1996年教育部修订研究生专业,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政治学一级学科内的一个二级学科算起,迄今已22年了。若从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发《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建立一级学科算起,已13个年头了。它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坚持、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呼唤,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需求,发展是很快的。

现在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约80个,大多数在高校。从学科点分布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遍布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形成了覆盖面宽广,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基本适应的布局。在人才培养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向党和国家机关、高校或其他主流意识形态部门输送了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补充、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升和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了其教学方法和手段(特别是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现在多所985高校、211高校以及省属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近几年还涌现一批长江学者。在科学研究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众多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多项高质量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各类奖励。值得称颂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承担的项目,多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研究的成果,在国内政界、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有的译成了外文,在世界多个国家发行。其中包括编撰出版了中国首部、也是世界上首部《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填补了学术空白。在对外学术交流上,其规模、效果和影响都是空前的。应该说,经过十多年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经形成了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层次结构齐全、学位点布局基本合理、相对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发的学位《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文件,对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出的要求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该说,这些要求已经达到。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担当着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它的使命和职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快速发展,根本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党和国家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从学科自身说,以下经验使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得以落地生根,调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上的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强大动力。

1.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正所谓‘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形成发展和创造性运用为研究对象的,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天经地义的事;近几十年,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日趋扩大,整个国家处于社会大变革、利益大调整、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的时期,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突出,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复杂严峻。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唯有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旗,着力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理论引导,才能把它的真理性力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感召力引领力,深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领域、教学领域、科学研究领域,坚定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人员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使其在政治上有主心骨、思想上有定盘星、行动上有指南针。在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上,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建设中,尽管遇到种种错误思潮的干扰,但在这方面始终坚定不移、一以贯之。这是学科快速发展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

2.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办学方向问题是我国整个教育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学校、学院、学科、学人、学术都应在各自的定位上把握住这个问题。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总的说来,在这个方向道路问题上突出了三个方面:一是各个层次的培养方案和各个环节的重要举措,都紧扣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进行。对于这一点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都有清醒意识。二是坚持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同向同行。密切关注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求,根据本学科的属性、特点和功能,坚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服务。十多年来,特别是在坚持、发展、创新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增强“两个巩固”、高端智库建设、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各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基地)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学科支撑作用。三是确保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宣传思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重要精神的落实着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工作高度重视,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习近平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中央还出台了一系列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文件和制度。这些重要讲话、文件和制度,从多个侧面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本学科点在培养方案、学科方向设置、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科研方向、队伍建设等多方面予以贯彻,确保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学科建设的各个环节得到具体体现。这是学科快速发展的又一条基本经验。

3.坚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基础工作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的所属部门颁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文件。这些文件明确规定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定位、任务、规划、要求、制度、设想、编制等,清楚阐述了有关教师职务评聘,酬金分配、政治待遇、社会地位、工作重点等。2005年11月10日,胡锦涛在讲话中明确提出要造就三个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任务,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学科的领军人物、较高素质的后备人才。继后根据胡锦涛讲话的精神,李长春提出了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大大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建设工作。习近平多次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广大教师,长期以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的重大贡献。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遵照这些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建设中,本着出成果出人才,重在出人才的精神,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础、关键、保证和长远大计。以学科点为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教学实践、科研课题、专题讲座、集中培训、访学拜师、攻读学位、出国访学,参加学术会议,调查研究,“走红军路”,从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学研究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作风修养等多方面,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推出了一批一批优秀中青年理论人才,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4.坚持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服务

在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直接提出的需求。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颁布和实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形成了倒逼。所以坚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坚持的一条带方向性原则,也是其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十多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编写与修订,教学内容的提升,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团队的组织,教学力量的凝聚,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疑难问题的解答,教师队伍的补充,教学骨干的培训,教师队伍的稳定,教学质量的评估等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活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平台上的生力军和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平台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平台。

5.坚持以清醒的学科意识规范学科建设

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人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所谓学科,意即按照学问的性质划分的门类(或作出的学术分类)。学科意识是有意识地把学科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按照学术分类研究学问。学科建设,即立于现时代社会实践和一门科学最新发展水平之上,对这门学科进行科学化建设,使其研究对象具有明确性和精准性,研究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逻辑表述(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具有规范性和严谨性,凸现和弘扬该学科领域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新建立的学科,一开始建设,就重视了它的科学性。注意研究它的科学内涵,探讨它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它的学科属性,业务范围,学科边界,发展趋向,与相近学科的关系。注意从研究对象上、构成内容上、基本范畴或原理的排序上考察、把握它的科学体系。

2006年10月,在第一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上,国务院学位办的负责同志就明确提出两条要求: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姓马,而不是非马;其二,不能借船出海。所谓姓马,而非非马。一是说要把本学科真正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而不要建设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二是说在学科建设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成为高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方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上述文件和国务院学位办的指示精神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明确学科整体性研究的规定性和主要特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纲要、核心和贯穿于其他几个学科的红线。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展开,它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在世界上传播的角度,进一步阐明和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创造性的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重大发展的理论成果)、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教育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培育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研究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贯彻和运用)、党的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共产党建设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为学科体系构成,既注意排除借船出海等不良倾向,又重视正确处理学科的一般性质与特色、学科边界与学科交叉等关系,使学科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③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