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胡敏:思想淬炼 政治历练 实践锻炼 新时代中青年干部如何发扬斗争精神(3)

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世界、走向实践、走向未来的主要手段。

其一,马克思所指的斗争是联合全世界无产者的斗争。在强大的反对势力面前,单个的劳动者是弱小的,要想取得斗争的胜利,必须团结起来。为此,马克思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支持了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巴黎公社革命,满腔热情、百折不挠地推动各国工人运动发展,从这里,马克思主义从一国走向了多国,从多国走向了全世界。

其二,马克思所指的斗争是先进理论指导的斗争。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空想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就是因为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巴黎公社的革命号角,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这些实践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践走向成功,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其三,马克思所指的斗争是为了解放全人类的斗争。“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的斗争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解放全人类,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为崇高和神圣的奋斗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斗争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从这里,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走向了未来。

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

其一,斗争精神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价值信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以人民实现自身解放作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思想体系,是为求得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不懈奋斗的斗争精神这样的理论品格。

其二,斗争精神源于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哲学革命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与具体的时代条件的紧密联系。因此,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点,就决定了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

其三,斗争精神源于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具有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它不把任何现存事物看成是永恒的、神圣的和不可侵犯的东西,不对任何迷信和谬误让步。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和批判的,革命性、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动力。因为这种革命性和批判性不仅仅是针对别的理论或别的事物的,而且还是指向自身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也要接受现实的批判和实践的检验,保持理论的开放性,不断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学说和斗争精神催生了无产阶级政党在世界各国的共产主义实践。20世纪初,俄国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斗争的成功实践。

当然,由于人类社会发展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政党执政规律只有在前无古人的事业开创中不断认识、总结和发展,在把握斗争方向、解决斗争矛盾、掌握斗争方法、摸索斗争规律等方面自然会有这样那样的艰难曲折,但斗争的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和价值意义是不可抹杀的,凝聚在斗争过程中的斗争意志和斗争精神也不会因为时代发展而消逝。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