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程章灿:不该受到轻视的南北朝诗歌(3)

(二)主题的时代化

如果从诗歌写作内容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南朝诗歌的主题内容具有一种时代化的特点,就是表现出了当时的人们的一些价值观念,这个措辞可能不够准确。南朝诗歌的主题主要有四大类:山水、离别、拟古,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纪事诗。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主题特色,跟南朝的时代氛围和时空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四类主题中,山水诗是最重要的。中国最早对山水的文字描写从辞赋开始,山水诗是从赋中学习过来的。在汉末建安时代,大量的文人开始作诗作赋,这就出现了面对同一个题目有的人写诗,有的人写赋的情况。其实诗和赋本身在描写山水景物方面的功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早些时候用赋来描写的人比较多,到了南朝以后变为用诗描写的人比较多,因此南朝山水诗是以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东晋时代,很多北方文人、学者、贵族到了南方,发现南方的山水跟北方的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我想最大的不同不是山水本身,而是四季物色给人带来的感觉。比如北京的冬天,银杏叶都落了,铺在地上一片金黄,非常好看。再往更北的地方,不必等到冬天,深秋就开始有一种萧瑟的感觉。南方则不一样,所以很多北方的贵族到了南方以后,对南方山水投入了很多的关注,这个关注不单在于山水景色,更多的是面对山水时体悟到的人生道理,他们对此进行了一些玄学的思考。比如自然山水是美好永恒的,而人的生命在永恒的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短暂的,因而不可能长久地、持续地、永恒地欣赏自然。又或者与美好的自然相较,官场黑暗险恶,与其心惊胆战的做官,不如看开一点,去欣赏自然美景。

南朝山水诗与唐代以后的写法不一样,前者用赋直笔铺陈,相当于绘画上的工笔,后者主要写意。南朝的山水诗是南朝诗歌对中国诗史的一个重要贡献。仔细观察后面的山水诗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使用的很多套路都能在南朝山水诗中找到出处,只不过在技术上越来越成熟,体式上越来越稳定。

南朝山水诗写得最好的是两位诗人都出自谢家——谢灵运和谢脁。我曾经专门研究过谢氏家族,发现他们真的是一个具有学术文化传统的家族。南朝人要读一本书不容易,要抄来读,即使是抄也要有地方去抄,而谢家人不必,他们家中的叔伯、父亲等长辈会指导小孩子作诗、研究某种学问,这就是所谓的家学、家传。喜欢山水,就是谢家家学文化传统的一大特点,所以谢灵运特别喜欢山水,后来不好好做官而成天出去游山玩水。而且他去的地方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不是湿地就是没开发过的地方。他带着一帮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地方的强盗土匪来了,仔细一看不对,谢太守带人游山了。

同是喜欢山水,谢灵运跟谢脁在山水诗的写法上也有区别,谢灵运多用赋笔,理趣多一点;谢脁多用比兴,情趣多一点。

下面举一首谢灵运的诗给大家:

登池上楼

晋 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标题中的“池”在浙江温州。谢灵运做温州太守其实不开心,心里不痛快,他不愿意在地方做官,想在首都建业做官,他认为自己起码能做个秘书监。“秘书监”是什么职务呢?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的心腹,负责起草重要的文诰,放在今天至少是政府的秘书长。他到温州永嘉去做太守,不知道是因为身体有病还是心情不好,反正他病了一个冬天,直到春天才好。这首诗就是写他看到大地回春,草色变绿,花儿还没开,树上飞来的鸟跟冬天的时候不一样了的情景。

全诗一共22句,与一般的唐诗相比算是比较长的了。我们都知道唐代以后形成了近体诗,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那如果是古体诗,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除了比较长之外这首诗还有第二个特点,句句都是对偶。这是南朝人的习惯,整个南朝的文体是往骈文方向发展的,乃至于刘勰写文学评论书《文心雕龙》这样一部理论性、学术性的著作时,也要用骈体对偶的形式来写。可以说对偶代表了当时最典型的贵族文风或审美趣味,从谢灵运的诗中也可以看出来。

“潜虬媚幽姿”,“潜虬”是在水里面潜藏的虬龙,“媚幽姿”实际上是“幽姿自媚”,孤芳自赏,孤影自对。“飞鸿响远音”,鸿雁从天空中飞过留下一串响亮的声音,这句话指在人间做一番大事业,产生很大的影响。“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看到天上飞的鸿雁作者感到很惭愧,没能像它那样在天上高飞,没能做出伟大的事业,却像“潜虬”一样在水里面与世无争。作者很矛盾,后面又说“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进德修业,努力奋进,做出一番事业来,他的能力不够;退隐耕田,他的体力又不够。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中,作者就生病了。“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面对冬天箫瑟的空林他就想,人总得有一份工资,要吃饭,在温州永嘉这样一个偏远的地方有个官职,那就去吧!“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生病卧床以后分不清季节的变换,树叶什么时候落了,水什么时候开始冷了,如今春天到了,天气稍微好一点儿了,他把窗帘打开,之后是怎样的呢?“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这里一个是听,一个是看,听到波澜的水声,抬头眺望远处崎岖的山峰。现在我们二十一世纪的人难得有心情去静静地听一段水声或眺望一座高山了。“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初春的阳光代替了冬日的阴寒。下面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值得注意,这两句被认为是谢灵运诗歌中写景写得最好的两句。春天到了,春草已经长满了池塘,新的季节和生命对他来说是个安慰。“园柳变鸣禽”,鸟叫得勤了,跟他病倒的时候不一样,这是比前半句“池塘生春草”更加细致的观察。从鸣禽的改变写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同时也将伴随其中的诗人自身心境的扭转和变化包含其中,这种写作套路是从谢灵运开始的,后来很多唐代诗人都是跟他学的。如果说有什么前人对谢灵运的写法产生了启发,大概要一直追溯到《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都是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来说明随着时间的流变,人的心境也随之改变了。当然,视觉上的景物变化没有“园柳变鸣禽”细致,在《登池上楼》中,谢灵运把视听角度都打开了,并且与原先“衾枕昧节候”时与外界隔绝的状态形成对比。

我把整首诗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是一般的抒情感慨,第二段是写景,第三段从“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开始到结尾,是作者的自我安慰。这一部分讲到了《周易·遁卦》里的“遁世无闷”,也就是说作者离群索居的遁世隐匿在永嘉,能不能做到不因此而郁郁寡欢,能不能做到心无烦扰?如果不能,那就会生病的。接下来是他对人生产生了新的认识:“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之前如何进退他是左右为难的,但是最后他已经想通了,要向《周易》中描述的圣人们学习,做到“无闷征在今”,即“遁世无梦”。

这是南朝的山水诗,我们可以称其为中国山水诗套路中的一种。当你要写一首诗的时候,你的内心一定有丰富的感慨,山水诗则是游山玩水时有某一个山水景物引起了你的很多感慨。所以当你想把情与理,把景色与你对人生的思考都融合到一首诗里面,就必须按照这种套路用赋笔来描绘。如果像唐朝一样用绝句或律诗来写,很难把那种复杂的感慨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南朝算是开了个头,到了南朝后期,比如梁代到陈代,有很多诗人在写景方面的技术比谢灵运更好。以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燥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为例,这句诗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深得文学艺术里辩证写法的精髓,通过知了的叫声和鸟鸣的声音来衬托出山林的幽静,写得非常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阴铿、何逊两位南朝后期的诗人,他们的景写得非常好,李白和杜甫都很佩服他们。李白虽然骂南朝文学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自己却在家里偷偷把《文选》模拟了三遍。杜甫有诗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李白的好多妙句佳句都跟阴铿写得很相似。杜甫还有诗说:“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谢灵运和谢脁诗写得都很好,阴铿和何逊两位诗人都是值得用心学习的。可见杜甫诗也从南朝诗人那里学了很多东西。

南朝诗歌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离别”,提到这一主题的诗歌作品,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文选》里李陵和苏武的离别诗。这个诗我个人认为可能是南朝人伪托的,因为从诗歌发展史的实际来看,李陵和苏武的时代不太可能出现那么成熟的五言诗。为什么伪托呢?大概是这个故事太吸引人了,好比今天大家都觉得三国的故事很精彩,就不断地翻拍电视剧;李陵和苏武的故事很感人,当时的人就不断地写诗、不断地作赋。

下图中的两首诗,这两个人一个送人一个被送,并且离开的人跟送人的人都作了诗,都写得很好,两个人的水平势均力敌,这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3

新亭是南京的一个地名,过去走水路都要在新亭停留一下再登船出发。范云的《之零陵郡次新亭》和谢脁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都非常棒,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再找一些书来看看。

南朝诗歌的第三个主题叫“拟古”。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开始学中国古代文学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把汉魏六朝文学史上的拟古诗都一笔抹杀了,叫它形式主义。但其实文学除了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之外,还是一个讲究形式和技巧的东西,就像体操里面的高难度动作,就像跳水里的各种花样,那是艺术!平时生活中用不到,你有本事玩到那个难度系数,那就是了不起。拟古从汉代到清代,流传了几千年一直长盛不衰,所以千万不要小看拟古,它具有很多功能,或者说文化层面的意义:拟古是虚心向前人学习的过程。比如通过模拟李白、杜甫的诗向他们致敬,通过模仿苏东坡的诗来体会他诗歌创作技巧的高超,通过模拟可以确认一首诗是否真的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

南朝作拟古诗的人非常多,几乎每位成名南朝诗人的诗集里都有拟古作品。举两个最典型的例子,一个是谢灵运的《拟魏太子邺中集》。魏太子就是曹丕,曹丕在建安的时候,身边有建安七子。谢灵运把自己假设成曹丕,带着建安七子,八个人一起作诗,把八个人每个人的诗都拟写了一首。第二个是南朝梁代诗人江淹,大家可能都知道“江郎才尽”的故事,不过他仍然是一个很有才气的诗人。江淹是梁代人,他从汉魏晋南朝选出了三十位诗人,把这三十个人的风格都模拟了一遍,写出了杂体诗三十首,曹丕、曹植、曹操、阮籍、嵇康、陶渊明、谢灵运等,每个人的风格他都模拟得很像,学谁像谁,真的非常了不起。下面这首是江淹模仿陶渊明的诗:

陶征君潜田居

齐 江淹

种苗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所有标红的词在陶渊明的诗集里都能找到,我认为江淹对陶渊明的模仿就是把陶渊明的诗集打碎,再从中间抽出来一些词语重新拼凑起来,所以格外具有陶渊明的特点。苏东坡非常喜欢陶渊明,他几乎模拟过陶渊明写的每一首诗,他把江淹的《陶征君潜田居》也模仿了,以为是陶渊明写的。

前面我们说南朝的诗歌多是贵游文学,贵族都生活得很悠闲,一天到晚就是歌舞风流,所以他们的诗词很糜丽,但也有一些另类的,我也要把这些特殊的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南朝诗歌的第三个主题:临终诗,即一个人快死的时候留在人间的最后一首诗。早些年,有中文系的研究生专门做过这类研究,南朝有好多人临终时都要赋诗,这里我只强调临终诗是人生命中特别重要、特别具有戏剧性的时刻作的诗。但我接下来举的这一首不是临终作的,为什么举这首诗呢?因为它也具有临终诗的特点,并且比较好玩。刘宋皇族、宋武帝的孙子里有一个叫刘昶的,这个人很不幸。他受他的侄子(孝武帝的儿子,前废帝)猜忌,被迫无奈投奔北魏,逃跑的时候他手下的兵没有一个愿意追随他,而且由于跑得太急,老婆、孩子都没带,带了一个小妾就跑了。在逃跑的路上,刘昶写了这首诗:

断句

刘昶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英雄末路,日暮途穷,人间何事。我读这首诗想到两点:第一是江淹在《别赋》里描写的各种各样的离别,比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我不知道江淹有没有读过这首诗,我高度怀疑他读过,因为二者描写的情景非常相似。第二是想起了《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这四句与《断句》对比,虽然一个很有胸怀,一个写自己心情很灰暗,但套路是一样的。什么套路呢?唐宋以后,尤其宋代已经有很多人总结出来了,就是前面带两个代表颜色的字,后面带两个数字,这种套路虽然很土很机械,但教人作诗一般教的就是套路。这首诗表现出的背井离乡、有家归不得的心情我个人觉得很打动人。后来刘昶一直在北魏不敢回来,但是他逃走之前还留下了两个已经怀有身孕的小妾,等到他的侄子死了,他的一个兄弟宋明帝上台,宋明帝分别给这两个小妾生的儿子取名为思远、怀远,大概是想替刘昶平反。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