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诗歌形式的创新
在诗歌形式上,南朝诗歌的贡献主要是诗体的创新。首先,南朝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五言诗出现在汉代,魏晋时开始起步,盛于南朝。像建安时期的老一辈诗人曹操,他的四言诗就要比五言诗写得更好,更加自如;魏晋时五言诗取得了一定发展,出现了一些比较好的作品,比如阮籍的咏怀诗;到了南朝,经典就非常多了。其次,七言诗在南朝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南朝以前,确切地说是在鲍照以前,写七言诗是被人看不起的。因为汉魏晋人都觉得一句诗写七个很俗,只能编编谜语或顺口溜,真正作诗还得四言或者五言。南朝两代文学家刘勰认为四言诗是正统,五言诗是“流调”,即最流行的,而七言不值一提,是顺口溜,不能算是诗。但作为寒门诗人的鲍照打破了这一论调,他写了很多七言诗和杂言诗,并且写得很好,写出了成就。到了南朝后期,很多贵族文人都开始随着他写七言诗了。
南朝诗歌的创新还包括杂言体,比如把药名、地名等杂到诗歌里去。出现了以诗人名字命名的诗体,比如谢惠连体,谢惠连是谢灵运的一个族弟,徐庾体、宫体等。这种现象说明什么?刚刚我们说南朝诗歌以五言为主体,这说明在此大背景下又分出了各式各样的风格,阮籍、谢灵运、陶渊明等很多诗人都各有其特点,自成一派。还有今天我们知道诗歌里有绝句、律诗等等,这个绝句是怎么来的?绝就是断,断绝。最早的绝句是这样子的,东晋南朝的时候,文人之间经常一起做连句,你作几句,我再作几句,大家一起凑一首诗。但是有时候你作出来了,我才华不够作不出来,那句子就断掉了,也就成了绝句。
最重要的贡献是南朝诗人在声律上的创新。中国文学特别是包含诗词歌赋在内的中国韵文,对文字的使用就是要讲究声律,这应该是其他国家的文学里所没有的。声律化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要押韵。为什么强调这一点?因为我们的新诗不押韵。现在好多年轻人喜欢写古诗,写好之后我一看,连韵脚都没有,所以押韵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是平仄上的要求。南朝的五言古诗不像后来唐朝人的律诗和绝句有严格的格律规范,但是南朝人一直在摸索。前面我们讲了谢灵运的两句写景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启功先生认为“春”字读仄声可令整句诗更加好听,因为这样一来前后就合律了,合了唐代以后近体诗的格律。这句诗跟《世说新语》里的“日下荀鸣鹤,云间陆士龙”有点类似,都是声律调谐之后,句子读起来就朗朗上口。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或是古代文史研究领域的老前辈写的文章时,如果题目是五个字或七个字比较像文言文的,要特别留意一下,老前辈是很讲究的,这几个字一般都是合律的,不会胡乱凑在一起。我曾经看到一位很有名的学者,他写了一篇文章,七个字的题目,不讲究声律的规范,我的老师,南京大学的程千帆先生看了就跟我们讲,不可以这样的,这是一个基本功。你要么就不要用五个字或七个字,要么就不要讲究文辞,用大白话。
声律是南朝诗人在摸索过程中对整个诗歌发展作出的一个很大的贡献。南朝以后,中国诗歌慢慢走上了声律化的道路,到了隋末唐初,格律的规范逐渐建立起来。谢灵运之后,南朝一些诗人的诗虽然在格律上还不像唐代那样规整,但在整体风格上已与唐诗类似。大家可以读读下图中的几首诗。“玄晖诗变有唐风”是宋代诗人赵师秀《秋夜偶成》中的句子,说的是谢脁讲究格律之后诗风开始接近唐诗了。
(四)诗歌表达艺术的创新
南朝诗歌的创新不仅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艺术方面。南朝诗人作诗喜欢同题共作、赋题分韵,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开个派对,周围环境非常清幽,有池子,有鱼,有树等等,大家拟定不同的题目来作诗,你来写树,我来写鱼,他来写扇子。有时候还会分韵,假设是“玄晖诗变有唐风”这七个字,我押玄字韵,你押晖字,他押诗字,以此类推。
给大家讲一个相关的故事。南朝梁武帝时有一个将军叫曹景宗。那时候梁代跟北魏之间经常打仗,有一次曹景宗带兵把北魏打败了,凯旋归来,梁武帝在华光殿设宴庆功,很多文人都来了,为了庆祝这个事大家就开始分韵作诗。曹景宗是将军,行伍出身,书读得不多,分韵作诗就没他什么事,于是他就不乐意了,问皇帝怎么没给他分韵。梁武帝说,曹将军,我们知道你很能干,仗打得很好,作诗你就不要跟别人争了。曹景宗说,那不行,我要剩下的两个韵字。剩下两个韵是什么字呢?一个是“竞”,一个是“病”。大家可以在心里估量一下这两个字好押吗?连组词都不太好组,必须把竞字放在末尾,不能说竞争,得是什么竞,什么病。就是这么两个不好押韵的字,曹景宗居然作出来了:
华光殿侍宴赋韵
曹景宗
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
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这首诗的大意是出发打仗的时候,大家心里面都是忐忑不安的,母亲跟儿子分别,妻子跟丈夫分别,说不定就是生离死别。打了胜仗以后,将士们趾高气扬,有喧天的鼓乐,迎风招展的面面红旗迎接他们。“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曹景宗意气风发,以汉代名将霍去病自比。作为一名将军,这首诗写得真的很好,由此我们也能一窥南朝诗歌文人化、宫廷化、贵族化的大趋势。不管是从诗风来看还是从作者的身份来看,曹景宗都属于当时的非主流,当时他的灵感极有可能是上帝赋予的,即使让一个真正的文人来押这两个韵,也是很有难度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