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的实践逻辑(2)

中国之治的实践逻辑(2)

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和丰富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开展延安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彻底解决了党的思想政治路线问题,为全党全军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创造了思想政治前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革命者的清醒头脑和精神状态。在改革开放之初,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整党的决定,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为加强自身建设而进行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实践。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同时坚持不懈开展反腐败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方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对腐败零容忍,使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可见,发现和纠正党自身的错误,进行自我革命伴随着我们党的整个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党通过自我革命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引领党所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是中国之治得以实现的重要密码。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出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中国之治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反对本本主义、教条僵化思维,面向鲜活的不断发展的时代和生活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征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例如,准确地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作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了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成为党和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创举;从时代和实践发展需求出发,先后作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这些诸多理论创新成果紧密反映时代和实践变化发展的实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之治得以实现的理论支撑。

善于把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并把创新的成果制度化,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以经济制度为例,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解放被传统体制束缚的生产力,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改变原来“一大二公”的所有制模式,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肯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从界定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或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到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1999年3月,将这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正式写入宪法。《决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至此,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完善。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表明,理论每创新一步,相应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完善就前进一步,这是中国之治的鲜明特点。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认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发挥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作用是中国之治实践逻辑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以救亡图存为使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孕育了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的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孕育了富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凝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我们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正是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的文化纽带,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全国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从而避免了因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化开放条件下带来的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观念多变多样可能产生的社会共识和文化认同的缺失。

坚持共同富裕,实现共享发展,实现社会有效整合。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它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贫富差距过大。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凸显;同时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为此,党和国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扶贫等发展政策和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的差距,努力实现社会的基本公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和共享发展理念,赋予共同富裕以新的时代内涵:“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享发展首要的就是消除贫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把“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明确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关键是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基本特征,是防止两极分化、社会撕裂、国家动荡,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中国国家治理的一个显著优势。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前进道路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原则始终不动摇,人民军队把这一条当作永远不能变的军魂、永远不能丢的命根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党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把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贯彻到军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如坚持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坚持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政治机关制,坚持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坚持支部建在连上,完善党领导军队的组织体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靠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主体,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是中国之治得以实现的不竭源泉。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之一,勤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内在基因和行为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他在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40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可以说,改革开放最成功之处就是激发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人不仅勤劳,更富有智慧。中国人的智慧在当代首先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上,中国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体现在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诸多中国方案,如面对日益复杂和严峻的全球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国人的智慧体现在独特的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上,如青蒿素、杂交水稻等为世界人民健康和幸福做出巨大贡献,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高铁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中国人的智慧体现在中国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如“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思想在当今对治国理政和全球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