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布局高精尖产业 促进高质量发展

【2019-12】布局高精尖产业 促进高质量发展

王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三城一区”支撑高精尖产业发展

北京提出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核心特质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目标匹配于首都地位。经济发展方向内生于城市性质,资源利用方式依存于城市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范围取决于城市能级、城市综合竞争力。这使首都经济的发展,从一般走向特殊,从跟随、模仿、同构竞争走向独创、差异化发展、高端引领。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强调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以“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为抓手,打造转型发展的有力引擎。

“三城一区”发展前景

“三城一区”是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截至2018年底,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全面提速,创新层次和能级实现新提升,保持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400亿元,同比增长7.5%。高新技术企业保持快速发展,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历史性突破一万家,占全市的45%。无论创新底蕴、经济总量、发展质量,还是创新活力,中关村科学城都已具备扛起创新驱动大旗的基础。

聚焦国家战略,深化完善怀柔科学城规划。作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力军和核心支撑,怀柔科学城高质量完成了城市设计方案征集,空间规划、发展规划形成初步成果。做好“科学+城”的融合,加快科学设施建设,集聚顶尖科研机构,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提升配套服务能力。打造绿色生态、科学宜居的科学城典范,突出科学价值之城、健康之城、创新活力之城、智慧之城、森林之城,实现怀柔科学城建设取得新突破。立足未来科学城,打造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2018年,未来科学城空间布局拓展为“两区一心”,盘活了6万平方米的闲置楼宇。2019年7月,《未来科学城发展规划(2017—2035年)》发布,区域面积扩容16倍达到170.6平方公里,将进一步做强先进能源、先进制造、医药健康三大核心领域。规划到2035年,将未来科学城打造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产业综合新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北京0.35%的土地贡献了近20%的工业增加值。仅2018年,开发区内就形成了高端汽车和产业互联网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共诞生国际领先、填补国际空白的新产品35项,新技术31项,实现万人实用发明专利拥有量350件。建成全市唯一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拥有高水平的教育、医疗、交通体系,高品质的商业、休闲、生活体系以及7类住房供应体系,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6%。2019年1月,亦庄新城分区规划(2017年—2035年)草案公布,开发区由目前的60平方公里扩充到225平方公里。

完善“三城一区”高精尖产业体系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完善“三城一区”培育发展高精尖产业协调机制,重点解决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改革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管理体制,研究建立适应高精尖产业特征的多维协同管理体系。建立目录引导机制。衔接《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建立《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投资引导目录》,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向高精尖领域转型。跟踪技术进步趋势,结合产业生命周期,建立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对符合要求的高精尖项目,在规划、用地、建设、享受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研究制订高精尖产业空间布局指导意见,着眼于京津冀进行产业链的统筹规划布局。

强化资金投入保障。完善支持高精尖项目的资金统筹机制,集中财力聚焦高精尖产业发展重大专项,支持国家急需、创新性强的项目。修改不适应高精尖产业特点,特别是不适应知识经济、绿色经济、服务经济形态的资金使用条件,财政专项资金原则上不再支持未列入高精尖目录的项目。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支持利用工业用地转型发展高精尖产业,在不增加“三城一区”工业用地总量情况下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以深化农村土地改革为契机,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改造提升部分重点镇村产业基地,支撑高精尖产业发展。

集成落实各项政策。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加大北京市财政对高精尖产业相关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采购力度。推进军民融合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高精尖产品的支持力度,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集成利用国家和北京市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统筹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

实施动态跟踪评价。统筹考虑北京市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资源环境效益,统筹土地、水、能源和就业、税收等各种因素,建立规模、速度、效益相结合的高精尖产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加快培育高精尖产业的差异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聚焦支持和引导市场资源优先投向资源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高、全要素生产率高和环境效率高的高精尖产业项目。建立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的行业指导线和企业指导线,实施动态评估,引导企业不断升级发展。

加强功能性分工。目前,“三城一区”在部分高精尖科学领域存在交叉重合现象。如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都不同程度涉及石墨烯、生命科学、能源材料等研究和产业方面。这需要“三城一区”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特点,实现科学分工,既要避免同质化,又要在区位、政策上形成互补,实现可持续发展。“三城一区”要积极构建高精尖专业化的、深度整合的创新服务和孵化平台。在高精尖建设和项目引进上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模式:可设立“央地”“院市”合作高精尖专项基金,吸引高精尖社会融资,运用PPP模式助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

创新人才政策。加快解决针对“三城一区”高精尖产业的一揽子专项人才支持政策。鼓励高层次人才以兼职、咨询、讲学、科研等多种方式参与怀柔和未来科学城建设发展。加强央地、院市交流,在引进海外人才方面互通有无,促进资源共享。探索科研成果转化的股权分配,央企科研人员的股权激励、职称评定等相关政策。

完善城市配套和知识产权体系。尤其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学城,要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国际人才社区”,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环境最好、办事最快、人文最浓”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健全知识产权体系,加强央地资源融合,推动中科院、央企与市、区两级的管理协同,建立定期会商和情况通报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引导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驻。

李岱松(致公党北京市科技专委会主任、北京市科学技术评价研究所所长)、杨秋(北京市西城区科技与信息化局局长):

布局科技服务业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科技服务业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关于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首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为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服务功能,已成为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北京地区科技服务业基本发展情况

科技服务业已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研发服务、工程技术服务、设计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推广与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创业孵化服务9个领域。2017年,北京科技服务业实现收入近1.24万亿元,跃升为服务业第二大行业。目前,全市科技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6000余家。根据市统计局统计数据,2018年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23.9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3.1%,占全市GDP比重为10.6%,增速10.4%。

北京科技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海淀、西城、朝阳、东城、丰台这5个区,其收入占全市的85%以上。2017年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统计数据显示,仅海淀区的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就达到977.94亿元。目前,产业规模排名前三位的是:海淀区3622.40亿元、西城区1725.28亿元、朝阳区1644.18亿元。

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趋势研判

科技服务业经济指标被低估,制造企业向服务业转型。自2012年起科技服务业统计的仅是规模以上(即年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单位数据,而规模以下单位数据并未纳入统计范畴。以海淀区为例: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规模以下科技服务企业2662家,从业人员6.5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04亿元。根据北京市技术市场统计数据发现,约20%—25%的技术收入由制造类企业实现,此部分数据暂未纳入科技服务业收入范畴。新经济背景下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融合的新型科技服务业态没有纳入科技服务业统计范围。

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中的科技成果熟化,是未来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附加值整体偏低。据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北京地区技术合同多是将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原始成果进行技术转移。这部分技术转移服务的突出问题,是服务附加值低且承接地区缺乏成果落地转化的能力,成果熟化服务存在“断档”,科技成果的增值效应未得到充分释放。因此,未来应对科技成果中试(科技成果研发分为实验室研究、成果中试、成果产业化转化几个阶段))予以重点支持和引导,实现服务增加值的提升。当前,一批新兴的技术转移机构已经起到成果加速器的作用。今后,对成果到产业化过程中的中试熟化环节的加速,会是技术转移机构实现服务增值的重要途径。

技术转移与创业孵化合作将迎来共赢局面。北京市创业孵化服务在双创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更多的还是在运营模式上的创新,缺少对技术创新要素的整合。技术转移机构则正好相反,其具备对技术成果的判断能力,但缺乏服务模式创新以及与资本对接的能力。未来将实现技术转移服务与创业孵化服务的深度合作,围绕创新链进行资源配置,从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共同发力,迎来共赢发展局面。科技服务业必将助力北京高质量发展。科技服务业作为一种为科技创新全产业链条提供市场化服务的新兴产业,对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进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技服务业主要服务于科研活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带动和提升效应日益凸显。科技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精准布局科技服务业促北京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须具备四个要素:高精尖的人才,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支持,创新环境。

加强规划研究。开展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北京市应当率先形成最具创新价值的科技服务业态,从而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服务创新示范区。建议开展北京科技服务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对科技服务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为推进科技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加强科技服务业重点领域研究,为分类指导各行业、各领域发展提供政策支撑。聚焦重点优势领域,在“三城一区”、城市副中心和中心城区实现科技服务业差异化发展的精准布局。

编制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年度发展报告。新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的发布与实施,对2018年北京市科技服务业的统计分析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建议编制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年度报告。这是落实新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向社会全面展示北京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状况,加强科技服务业发展动态监测的需要。可以为政府部门精准制定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优化科技服务业产业布局,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这还可作为已落户或有意愿落户的科技服务业企业和创新团队的“工具书”,引导科技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打造高端人才队伍。针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多层次、多渠道培训和引进重点领域专业化人才,促进人才政策向科技服务业倾斜,构建人才支持体系。加大在重点领域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有计划地引进科技服务领域重点产业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重点引进国内顶尖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服务创新团队。聚集和培育一批由领军型创业投资家和科技中介人才领衔的创业服务团队,到创业投资、金融、法律、财务、知识产权、管理咨询等领域中来。研究制定科技服务业人才奖励办法,不断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为高层次科技服务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有基础的高等院校和科技服务企业中,建立一批科技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复合型科技服务高端人才。鼓励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各类专业培训机构,开展“科技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鼓励并支持科技服务机构跨区开展联合研发、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合作。加强与区域内创新主体的长期合作,通过签订协议、合作设立成果转化基金、共建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开展体制机制与成果转化模式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在北京市落地转化。积极发挥服务机构优势,鼓励以专业视角对接高校、企业、政府等各方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创新优势,在技术研发、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领域与津冀开展合作。利用飞地模式,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实现合作成果共享,从协同发展中要效益。提升国际化合作水平,引导科技服务业机构在技术、专利、标准服务方面与国际知名企业开展高附加值服务合作。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