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曹洪欣:中医药振兴发展70年 实现五大重点突破(2)

三、完善中医药创新体系

1.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日臻完善

自1955年成立第一个国家级中医研究院,至今,全国中医药类研究机构已发展到45所。这些研究机构以中医药科学研究为主体,覆盖了包括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等在内的各领域、全过程。

临床研究是中医治疗的一大特色。200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启动优势病种临床研究工作。2008年,国家启动了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目前,第一批23所临床研究基地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2018年,国家又启动了第二批17所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建设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开展中医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病等优势病种的临床研究,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切实提高疗效,发挥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国家不断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2017年,全面启动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重点加强10所省级科研机构、100所地市中医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还建立了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等中医药研究平台和基地。这样,从国家到地方,从研究中心到研究室,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机构渐臻完善。

2.以中医药为源头的标志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2003年,陈可冀院士以活血化瘀系列研究首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历史性的突破,不仅仅是成果获奖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中医活血化瘀的作用机制得到医药卫生界的认可。再比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张亭栋率先使用三氧化二砷(砒霜)治疗白血病,陈竺院士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研究,在世界上首先阐明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细胞和分子机理,并在临床疗效上取得突破,其治疗方法被国际上广泛应用。除此之外,小檗碱治疗代谢性疾病等多项成果也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可。2000年以来,中医药行业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17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屠呦呦老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现了诺贝尔奖设立115年来,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的历史突破。

那么,屠呦呦老师的突出贡献是什么?屠呦呦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之后曾在“西学中”班学了两年半中医,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1967年5月,国家成立了“5·23”办公室,重点推进疟疾的防治工作。作为中药防治疟疾科研组组长,屠呦呦老师经过几十年中西医药结合研究实践,成功地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创造性的研制出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青蒿素的发现源于中医药几千年来的理论与实践。早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青蒿杀虫的记载;东晋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明确提到青蒿能治疗寒热疟疾;宋代以后,出现了青蒿复方。这些理论使得屠呦呦老师把青蒿作为重点研究药物。但是,常规方法并不能将其成功提取。屠呦呦老师从中医药的煎煮法中获取灵感。这就是《肘后备急方》中所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经过190次试验,终成功提取青蒿素。总而言之,屠呦呦老师的突出贡献是:第一个通过乙醚低温方法提取出青蒿素;第一个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实青蒿素对疟原虫有百分之百的杀伤作用;第一个临床研究证实对疟疾病人的确切疗效。

屠呦呦老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掘中医药的宝贵财富,获得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可。这是发展中医药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切入点。2009年,屠呦呦老师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2011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屠呦呦老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第一个华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一个中国人获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是第一个以中药为研究源头的成果获诺贝尔奖。2017年,屠呦呦老师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面对这些奖项和荣誉,屠呦呦老师表示,这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四、中药产业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产业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中药工业产值不断攀升,2017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8442亿元。并且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中药产业由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生产向保健养生、健康养老、健康旅游等方面延伸。比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旅游局创建了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目的就是以中医药的优势资源带动旅游、养生、保健等文化产品的发展。2017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达1.75万亿元,到2020年将突破3万亿元,中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国家为大力推动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了很多工作。比如,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自2011年启动试点,至2017年12月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1332个县,并于2018年全面推开。通过此次普查,一方面要着力摸清全国中药资源的家底,另一方面要建立中药材资源的动态监测网络,构建中药种子资源的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再比如,实施“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力促进中药新药研发;推进中药标准化行动,加强包括种植、炮制等在内的中药生产各流程的技术规范标准化建设,提升中药产品质量。特别是,为落实中医药法,推动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稳步发展,2018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同年5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这一举措既为企业研发提供便利条件,也为人民健康提供更好保障。

五、中医药稳步走向世界

早在秦汉时期,中医药就已传播到周边国家。明清时期,《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从传统针灸到特色中药,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关注和认可显著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中医药现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已签订86项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先后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奥地利、新加坡、越南、泰国、阿联酋和南非以国家或地方政府立法形式得到了认可。

2006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日本举办经穴部位国际标准化正式会议,就针灸中使用的穴位定位制定了世界统一的标准,最终361个人体穴位的取穴定位中有359个穴位的定位标准采纳了中国专家的方案。2010年11月,“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5月,我国两部中医古籍文献《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顺利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中国传统医药典籍文献进入世界文献遗产保护工程的一项重要成果,对中医药走向世界意义重大。

2019年5月25日,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包括150种疾病与196条证候条目,实现中医疾病分类与诊断走向世界的历史突破。这有助于我国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并体现我国中医药卫生服务信息的统计网络,为世界各国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奠定了基础。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