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论的内涵及其实施与评估

立德树人理论的内涵及其实施与评估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审核评估

新“立德树人”审核项目指标体系研制课题组

2019年5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问题高度重视,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方向性、全局性等重大问题。其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并做了新的、进一步深刻阐述。

本课题从六个方面,对立德树人理论的提出、内涵、文化滋养、实施方法途径、教育评估以及当代理论意义,进行分析论证,旨在回答立德树人的理论内涵、实施与评估等问题。

一、立德树人理论的提出

立德树人理论的提出,有一个逐步认识、深化和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教育方针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但始终是把德育放在首位。如建国初期,“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在党的十八大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十分重视,多次做了新的、深刻的阐述,全面开启了立德树人教育新篇章。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谈到: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以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些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既与党一贯的教育方针一脉相承,又进一步阐释了立德树人在当今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对立德树人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遵循。

二、立德树人理论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理论的深刻阐述,是鉴于他对新时代中国教育现状的了解和把握,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理论的丰富内涵,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保证。

中国历史文化有着悠久的“立德”和“树人”传统。何谓“立德”?“立德”就是树立德业。《左传》上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三不朽”说:即先树立德行,再建立功业和著书立说。此“三不朽”是中国历史上人生努力要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想,被历代知识分子奉为圭臬。何谓“树人”?“树人”即培养人才。国学典籍《管子》上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是中国常讲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意指“树人”之不易。“立德”与“树人”,“立德”在先,自身德立,再垂范他人;“树人”是“立德”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实现的总目标。

今天的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伟大变革时期,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从根本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其思想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德立身

“以德立身”就是以德正身。“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道德高尚的人群,要用高尚的德性内化和完善自己。教师德行要好,“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师德需要培养,更重在自身修养。

(二)以德立学

“以德立学”是强调德与学的统一。“学”的最初本意,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使之觉悟。今天的“学”,泛指学问、知识、技能等,“德”是“学”的前提,学中必须有德,学中无德不是真学。以德立学就是要用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领和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

(三)以德施教

“以德施教”就是强调德与教的统一。学生的“引路人”必须是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注入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科学精神、创新思维,让教学有思想、有灵魂、有追求,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少年强则中国强,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四个引路人”要求那样: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以上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三个方面,说到底就是立德树人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古今中外,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在教育和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上都是一致的,各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培养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的国家中发展起来的。当今的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和批示,从根本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师生做好以下工作,即“六个下功夫”: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青年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它是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青年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德才兼备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有的品格,也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鼓励青年学生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青年学生人生难得的机遇;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