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论的内涵及其实施与评估(2)

立德树人理论的内涵及其实施与评估(2)

三、立德树人理论的“三大文化”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三大文化”概念,他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又进一步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明确地指出了,这“三大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厚力量”,自然也成为立德树人的深厚文化滋养。

(一)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古人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形成了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兼墨家、道家、法家等在内的传统道德思想。如公平、正义、仁爱、中和、孝慈、诚信、宽恕、知耻、明智、自强、持节、勤俭、廉洁等,都蕴含在中国古老的文化典籍中。如孔子“仁”的提出,把“仁”这一概念提炼为最高的伦理范畴,并把它同“礼”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用以匡正春秋时代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又如孟子提出的“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成为儒家应有的四种德行,是中国道德文化理学“心性论”的重要发端。《大学》开宗明义地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大学》强调的人生三个根本追求目标,亦称三纲领,整个《大学》都是围绕以上三纲领,并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展开,从而达到道德品质和理想的止于至善。

我们今天的立德树人,离不开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古人智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二)从革命文化中感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革命文化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近代中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和摧残,为拯救国家和人民于水深火热,无数革命者都为此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但是没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这个重担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中国共产党人也担起了这副重担。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部革命史真实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历史。革命过程中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以及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成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和意识形态,每一件革命事迹,每一件遗物,都折射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革命情操。今天,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是新时代立德树人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坚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的建立,以及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变革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证明了中国只有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方向。

以上“三大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源”,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文化之“今”。尽管这三种文化风貌精神不同,却一脉相承,均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进取精神、追求精神、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

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法途径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思想理论课程价值引领,引导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做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要求建立系统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从而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

(一)加强党的领导

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加强党的领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建立健全育人机制,把立德树人落实在学校教育教学一切工作中,建立健全一把手负责,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教师工作部牵头,多个职能部门参与,院系具体实施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其工作成效应纳入学校职能部门以及基层院系工作的考核,纳入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体系。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标准。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需要精心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责任”。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队伍,充分发挥其率先垂范作用,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高校每一位教职工,都肩负教书育人的职责,立德树人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每个人承担的职责范畴、任务分工不同,但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是一致的,用理想的灯照亮学生前行的路。当前,高校分为三支育人队伍:一是专任教师,教师教书育人,是育人的主渠道,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优势和条件,积极有效地把“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二是管理服务队伍,管理服务育人要牢固树立服务学生意识,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传递育人理念,给予学生爱与关怀,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保障;三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处于育人最前沿,面对面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立德树人的主力军。

(三)思政课程价值引领的方法途径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强化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引领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舆论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

(四)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方法途径

所有课堂都要积极有效地实施立德树人。加强思政课教育,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把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积极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这也是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在思想政治上的根本要求。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积极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确保正确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充分利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多的特点,积极有效地实施育人工作。所有专业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学术地位高这一优势,利用课堂教学受众面广这一特点,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染和教育学生,为学为师,求实求新,不仅做经师,更要做人师。

(五)“三全育人”的方法途径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简称,是一种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了教书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等育人大格局,形成由家庭、学校、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目前,“三全育人”模式正在积极有效地实践中。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三全育人”模式应是其重要的方法途径之一,亦是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