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梁培先:书法临摹的历史变迁(3)

图片2

这件作品是收藏在日本的《丧乱帖》。作品中墨剥落的痕迹,一些黑的疙瘩,甚至最后笔划一丝一丝枯的感觉,都是严格遵循原作的。唐代人的硬黄技术实际上跟今天的彩色复印机已经很像了。

图片3

我们来看一些补充的大图。几十年前,德国学者雷德侯在从事中国书法研究时,把我们刚才看到的王羲之“硬黄本”局部笔画放大,然后发现了上图分叉与起笔的现象。那么,这证明什么问题呢?证明唐代人在填墨的时候,不是一次填出来的。就像画素描一样,是用笔尖多次涂出来的。其中剥落的感觉,也是刻意留出来的。在复制的时候,枯的地方是要用比较淡的墨去复制的。这是我们刚才谈的唐代“硬黄本”的技术问题。

图片4

“硬黄本”技术后来失传了,而当时比较顶端的作品就是上图这件冯承素的《兰亭序》摹写本。这是《兰亭序》开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其中“岁”字中间是空的,应当是王羲之把这一笔写空了,而这个摹本把这些细节也完完整整地呈现了出来。另外,“岁在癸丑”的“癸丑”二字也跟其他字不太一样。其他字都写得很舒展,这两个字看起来有些别扭。实际上,这两个字的位置在王羲之原作中是空着的。因为癸丑是干支纪年的表述方式,王羲之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对永和九年的干支纪年到底什么年不太确定,所以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个位置是空着的,待文章写完之后再进行核对并补上“癸丑”二字。这一块留的空不够大,所以加上后看起来很别扭,而这件复制品也对非常清晰地展示了这个细节。其实这种现象在古代是很多的,包括一些墓志也会有这样的现象。比如大文豪苏东坡一辈子就写过很多墓志,有时他的朋友父母亲去世也会委托他写墓志。苏东坡写墓志的时候,可能不清楚对方的父母亲到底是哪一天哪一个月去世的,因此往往要把这个地方空下来。

在初唐时,写《兰亭序》的人非常之多,后来大家说它是天下第一行书。因此,当时除了冯承素复制过《兰亭序》,还有另外几个人也临写了《兰亭序》,比较有名的是褚遂良。褚遂良是为唐太宗收集来的作品做鉴定工作的。所以,褚遂良是有条件的接触到《兰亭序》真迹的。但褚遂良没有像冯承素一样蒙在上面写,而是照着写,也就是“临”。所以,褚遂良的临写本和冯承素的摹写本就不太一样,包括“永”“会”的写法。因为照着写,临帖者就很难避免自己日常的写字习惯。另外,尽管临帖与原本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基本的章法不能乱。比如,字和字之间左右、上下的关系,不能随意打乱。

图片5

上图这件作品是在故宫展出的定武本《兰亭序》,这是欧阳询临写的。定武本的产生时间很晚。这个本子在宋元时期的名气很大。苏东坡当年学《兰亭序》就是照着定武本学习的。北宋时期,在今河北定县发现了欧阳询临写的《兰亭序》。此时,正值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要出使辽国,从开封到东三省一带,要途经河北,于是苏东坡就请他的弟弟到了河北为他找一份欧阳询的《兰亭序》。结果苏辙还真给他哥哥找到了,所以苏东坡学《兰亭序》是照着定武本学的。

图片6

我们今天传下来的定武本《兰亭序》的版本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读古代书录时,会发现苏东坡对这个版本非常推崇;但是如果你因为相信他的话,而照着今天看到的版本临写,却什么也临不出来。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绝不是苏东坡当年看到的临本。所以,大家选择范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并不是古人说它厉害、说它好,今天看到的版本一定就好。

图片7

还有一个虞世南的本子,这个本子可靠性有点问题。因为在唐代初年,也就是虞世南、褚遂良都还在世的时候,没有人提这个本子。据历史记载,这个版本至少是到中晚唐以后才出现的。因此,有人怀疑这个本子是否为虞世南当年所作。从作品的临摹样式、效果来看,它也不如褚遂良的版本。所以,如果我们要临写《兰亭序》,也要注意不要因为挂着虞世南的名,就感觉它了不得。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