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北京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地名是语言发展的产物
地名是语言发展的产物,它可以记录一个时代的语言现象,记录历史时期语言演变过程和一些独有的发音。地名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琥珀,它把语言文化凝固其中,我们可以通过剖析它了解过去的语言发展状况,是研究历史语言学和区域方言良好的材料。
1.大栅栏(dàshílànr)
大栅栏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曾经就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兴起于元代,建立于明朝,从清代开始繁盛至今。1900年义和团曾一把火将整条街付之一炬,重建后依旧繁华。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徐萍芳介绍,此次复原以民国初期风貌为基础。大栅栏的由来,要追溯到明代孝宗弘治元年。当时,北京有“宵禁”,为了防止盗贼隐藏在大街小巷之内,由朝廷批准,在北京很多街巷道口,建立了木栅栏。为什么读音由dàzhàlán变为dàshílànr了呢?我认为,如果说是古语的依据不够,这应该是方言。如果这个名字读得急一点,最后的栅栏变成轻音,就会变成Dàshílànr。那么,大栅栏的“大”从何而来?到底是商家防贼所需栅栏的“高大”,还是地理条件要求的“宽大”?我认为应该是后者,为什么呢?如下图所示:
此图为乾隆京城全图(前门外局部),如图所示我认为应该是地理条件要求它修得比较宽大,要不然门关不上。
2.从“家”到“各”的音变
前文提到,语音就是在地名当中相对凝固的内容,但是文字在变化。当凝固的语音到了新的时代后,原来记录它的字可能读音已经变化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去迁就语音,选一个和这个语音接近、笔划又不是很多的一个字,来代替原来的字。根据专门做语言研究的专家所得出的结论,从东晋到宋金时期再到近现代,“家”字的读音大致经历了“ga—gia—jia”的演变过程,在“张家庄”“杨家庄”这类村名中保留了古音,它的声母是“g”而不是“j”,再加上往往要读成轻声,与现代普通话中的“jiā”相差较远,而与“各”字的读音却很接近。这样,人们在使用地名时,口语中保持着“家”字相对稳定的古音,又找了一个语音与其接近且容易书写的“各”字作为地名的书写形式,从而使部分“家”字被“各”或“哥”字替换。
其实,现在我国南方的方言中,普遍还保留着“家”字的古音。锡剧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等地,现代戏《拔兰花》中,王凤霞对蔡发根唱道:“怨天怨地怨自家”,“中间有道天河隔”。“家”与“隔”,都读作“gā”或“g”a,其它戏曲、曲艺作品中也数见不鲜。
3.方言
比如取灯胡同、蚂蜋胡同、排子胡同、麻刀胡同、胰子巷、铺陈市。麻刀胡同中的“麻刀”既不是麻也不是刀,它是什么东西呢?是一种纤维材料,用人的头发和胶泥和在一起,用来膛炉子,防止其开裂的东西。
4.民族语
比如纱络胡同,元代叫做“沙剌市”,为蒙古语。
比如东直门北小街东侧的“案板章胡同”,清代称“昂邦章京胡同”。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中记载:“昂邦章京,国语子爵也”。昂邦是清代官名,满语“大臣”“大官”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这里住着一位有爵位的官员。如果从字面上看,完全是望文生义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