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曹鹏飞:牢记党的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这说明作为党的五年工作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重申了人民立场、人民观点、人民方法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即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把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贯彻落实到党的执政思想上,就变成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党执政的具体活动中,就变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在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的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执政的基本立场、工作的基本路线三个层次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观点和立场。从根本上说,“以人民为中心”有三层内涵:

一是发展思想层面。因为发展本身是不平等、不平衡的,所以在发展过程当中出现了两种发展观,一种以人民为中心,一种以资本为中心。坚持何种发展观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社会阶级属性、社会阶级立场。毫无疑问,我国坚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背后的哲学逻辑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因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我们要把人民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同步到发展实践中,那么最大的实践就是人民群众的实践。

有人说西方的国家和社会没有实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照样发展得很好吗?光是发展还不够,关键是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克服、无法解决的矛盾,会造成极大的社会浪费和社会问题。我们看今天美国的社会分裂,阶层间的博弈和竞争,正好印证了这一观点。受疫情影响,现在美国的发展能力已经受到很大阻碍。2020年第二季度,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处在GDP负增长阶段的时候,中国实现了正增长,并且是全世界GDP增速最快的国家。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党的领导及党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密切相关。正因为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在发展过程中始终牢记人民,人民才会支持、拥护党,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抗击疫情,又在党的领导下有序复工复产。老百姓信任党,才会听党指挥,我们才能取得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两大成功。但在西方很多国家,老百姓对政府不信任。政府一会儿说消毒水能杀死病毒,一会儿又说不用戴口罩,疫情很快就会过去,事实是感染人数不断增加,死的人越来越多。说白了,这种做法就是不管老百姓的死活。政府不管百姓死活,百姓肯定不听政府的,所以西方国家的发展观就难以持续,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可以很好地对冲经济增长繁荣造成的财富分配不均问题,使我们不会出现发展失控、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政治矛盾的局面。    

二是执政理念层面。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直接决定了我们党的执政立场、执政观点、执政方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是工作层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观点就是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以上就是“牢记党的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个题目应有的内涵含义。围绕题目,我们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地位;三是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

二、正确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正确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回答几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的历程、如何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什么是人民?

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人民的内涵。在数量上,人民一定是社会的绝大多数人。苏联共产党分为布尔什维克和孟尔什维克,两个都是什维克,区别就在于是多数派还是少数派。多数派的共产党代表的是人民,少数派的共产党成了资产阶级政党。所以代表谁,代表的是多数还是少数,是鉴别一个政党性质和立场的最简单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如果为大多数人说话,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如果只为少数人说话,实现少数人的利益,就是资产阶级政党。二者的性质截然不同。

从量到质是一个重大转变,量体现的是多数派和少数派的关系问题,那么质呢?是阶级划分、阶级对立等阶级关系问题,也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很多同志可能觉得今天用阶级的观点是不是过时了,其实并没有,只要有经济生产、经济关系的地方就有阶级。在经济活动中,有劳力者,也有劳心者,有实力阶层,也有劳动阶层,这就是处在截然不同的两种劳动地位的群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通劳动者,或者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阶级基础。上升到阶级层面,这就不是单纯的人数多少的问题,而是性质问题了。在我们国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性质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通劳动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区别。

从历史观角度讲,人民群众构成了历史的主体,构成了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的主体。人民群众的主体构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般劳动者和建设者,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础的部分,也是党最依靠、最信赖的部分。这是从数量、质和主体构成三个层次对人民观点的一种剖析。

我们还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人民进行剖析。从宏观角度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是我们国家的性质。这个性质决定了我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从中观层面讲,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国家的政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微观层面上讲,作为企业主体、家庭主体、社会主体的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般劳动者。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形成的历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在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实践中一步步被丰富完善起来的。

从来源上讲,这一思想早在马克思、列宁的时代就已经清晰存在了。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谈到了年轻人择业时的两种就业观,只考虑个人利益和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考虑,分别对应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就业观。无产阶级的就业观就是以解放全人类,实现人民大众的利益为职业理想。所以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已经表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后来,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等文献里马克思都谈到了人民的历史地位、政治地位和阶级地位,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核心立场,即紧紧依靠人民,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也谈到了党和人民、国家和人民、个人和人民的关系问题,重申了人民是真正的创造历史的主人,是真正决定历史走势的主人。因此,党要想有所作为,想推动历史的进程,就必须和人民站在一起,坚持不脱离群众。脱离群众就意味着失去力量。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能表现出无比强大的力量,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其根本原因在于能有效动员人民群众,并在这个过程中扩大自己的队伍和影响力,只要有能力动员人民,党就掌握了历史发展的走势和方向。所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很深的思想渊源、理论渊源、政治渊源。

就中国共产党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历来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被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反复强调。

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孔子的哲学思想》《新民主主义论》《为人民服务》中反复谈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历史上涌现出了无数为人民利益牺牲个人的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比如毛泽东同志在给张思德同志的题词中谈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张思德的文章里谈到:“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员,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是有限的,但当渺小的个人把自身投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这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就得到了升华。张思德同志如此,共产党的干部也是如此。时代环境在发展,但是不管时代怎么变,党的工作方式怎么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导向未变,这一点一直是明确的。

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时说:“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为人民服务的方式方法在今天和过去不一样了。革命战争年代,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一个人民主权的国家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计划经济年代,千方百计调动资源,保证人民有饭吃、活下来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在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繁荣,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公平、公正和平等,那么我们就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在市场经济中,强调要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也就是要平衡市场和政府在社会责任中的关系。我们要的市场既不是极端化的市场,也不是完全迷信的市场,而是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繁荣和有效积极分配的市场。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今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选择和内在要求。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市场解决把蛋糕做出来的问题,宏观调控解决怎样把蛋糕分配好、分配公平的问题,二者同等重要。

回到党的根本宗旨的发展历程,前面我们说党的宗旨在历届党的领导人那里都是清晰、明确,被反复强调的。毛泽东同志在作中共七大政治报告时还提到:“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在这个时候已经上升到了高度自觉的程度。在共产党看来,全世界的政党就分成两类:一类是紧密联系群众的代表多数人利益的党;一类是不紧密联系群众的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党。

邓小平同志结合实际工作对此作出更加具体的描述:“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时候党的根本宗旨已经被工作化、操作化了,也就是说,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思想被贯彻落实到了党的政治生活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是党的工作指导原则;在工作实践当中,用“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党的政策来实现党的根本宗旨。

江泽民同志讲:“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强调了人民观点,“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天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每个时代的政治主题可能不一样,但我们党始终都在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对维护人民利益更具体、更实践、更深刻的阐释,因为人民最大的利益就是获得美好生活,所以我们党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一种抽象的思想价值观,而是可以在党的实践工作中量化的,事实上这一奋斗目标也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清晰、明确、具体。“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哪些具体指标?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这八个方面就界定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八个“更加”都是实实在在的,把它作为工作的奋斗目标,可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实事求是、为人民解忧解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决老百姓痛点的政党。

尤其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到了更加深入的贯彻落实。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五个必须之一,指出要“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也就是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地位的思想是需要得到法律保障的,在中国国家法治化进程中,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的。法治化无法自动实现为民、靠民、造福于民。全世界的法治国家有很多,但法治国家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国家是两回事。有的法律就是独裁者的法律,就是维护少数人利益的法律,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不可能不主张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主张维护大多数老百姓的利益。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即要把党的性质宗旨和工作路线贯彻落实到党的政治生活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讲话中强调:“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国家和人民的关系是政治问题,也是法律立场问题,在有关国家政治的最高规格的会议里强调“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规定了我们国家执政党和政权的性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当中强调:“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段话强调党的工作要紧紧和人民联系在一起,工作为了人民,工作依靠人民,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意思是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要坚持民为邦本,要明确一个国家是谁的国家,是为了谁的国家。所有国家都有其阶级立场,无阶级、超阶级的国家是不存在的,至少目前不存在。我们的国家立场和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对人民政治地位、法律地位的一种极大肯定。

(三)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

我们可以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去体会如何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

比如经济建设方面。在经济建设中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直接决定着经济建设的效益。一种偏向以生产要素分配为主的经济发展,必然带来资本家获得利润的快速增长,带来劳资双方的贫富分化。再比如政治建设方面。如果不能把人民当家作主和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那人民当家作主就成了一句空话、套话。在文化建设中,“为谁说话、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个大学问。所有的文化建设都是解决这些问题,包括政治立场、意识形态、价值观问题等。能不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直接关乎着文艺、文化的发展方向。在社会建设中,能不能保障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试金石、检验石。如果社会建设的目的只是为少数有钱人服务,那这种社会建设不要也罢。如果社会建设能使民生不断得到改善,使人民群众的保障机制不断得到延伸,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建设。至于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讲的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美丽中国,都是其中应有的含义。经济发展与老百姓追求良好的生存环境应该是平行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党的建设方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直接关乎党的性质、宗旨问题。无产阶级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其党建肯定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进行顶层设计。

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再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发展历程体现了我们的思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也体现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心和信念。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