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王子今:面对海洋的秦始皇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研读(3)

对“天下”一词使用最频繁的是《韩非子》。这部书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它对秦始皇的影响非常大。秦始皇在读完韩非子的文章后说,如果我能见到此人,那我“死不恨矣”。当时的秦国大臣李斯告诉秦始皇,这是韩非子写的书,他现在在韩国。于是,秦始皇命人把韩非子邀请到秦国,但是由于一些原因,韩非子并没有受到重用,冤死在狱中。在《韩非子》一书中“天下”一词共出现了二百多次,这体现出作者对国家统一的热切追求。如在《韩非子·奸劫弑臣》中有“明照四海之内”一说。这表达了在形成大一统的帝国后,这个帝国必须要对国土和社会进行全面控制。这里的“四海之内”正好替换了“天下”一词。

顾颉刚先生认为,古人是把海看作世界的边际的。《左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齐桓公率领部队攻打楚国,楚王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中的“北海”通常被理解为渤海,但“南海”的指向却不是很明确。

秦始皇时期明确了“南海”。《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巡至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在左丞相李斯与中车府令赵高的陪同下,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这里的“南海”就是我们今天的东海海域。

《韩非子》中的“四海之内”和“天下”是对应的关系,这种对应在战国时期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原人海洋意识的初步觉醒。到了汉代也是这种情况,人们会用“天下”和“四海”来代表国家的统一,如贾谊的《过秦论》中写道,“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再看秦始皇的琅邪(今为琅琊)刻石,其中记载了“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这里也用了“天下”和“海内”来代表国家统一。当秦国统一全国后,秦始皇的尊号由过去的“王”变为了“太皇”,秦始皇考虑后决定“皇”留下,在“皇”之后加个“帝”字,称为“皇帝”。于是“皇帝”这个称号从秦始皇一直用到了“辛亥革命”之前。

这里还有一段秦始皇和丞相李斯的对话,李斯认为,“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这句的意思是,李斯认为,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各地应为郡县制,不实行分封制,通过赋税等实行重赏,更容易加强控制,可以使天下安宁。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这句的意思是,天下之所以战斗不止,大家受苦的原因就是因为有诸侯存在。依赖祖宗积德,现在天下刚刚稳定了,如果又去分封诸侯,这不是树立敌对势力吗?要想达到安宁,那就难了。我们看到这两个人的对话中也有“天下”和“海内”两个词汇。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