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六)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六)

小区环境变了,小康生活全了

本刊记者 申小提 张利英

居民楼漂亮了,多年不亮的楼道灯亮了,曾经杂乱无章的院子而今变得干净有序。大羊宜宾胡同31号院1号楼的这些变化,不仅是“颜值”的提升,更带来宜居的环境、和谐的氛围、舒心的生活。老小区焕发了新活力,居民们过上了好日子。

党建引领解难题。建于1988年的大羊宜宾胡同31号院1号楼位于北京市建国门街道赵家楼社区。该院曾长期处于失管状态,院内环境脏乱差,居民怨声载道。“30多年了,我们这个楼从入住开始,就没有像样的物业。”居民郭砚菊告诉记者。

2014年,赵家楼社区引导居民通过选举成立了居民自治院委会,院内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但随着楼龄老化,小广告遍布、线路老化裸露、下水管道堵塞等棘手问题超出了院委会的能力范围,严重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居住安全。

这一切,从社区推进“党建惠家”项目开始,发生了根本改变。“党建惠家一周年,点点滴滴是回忆,一年变化细说起,请讲……”居民创作的“三句半”,道出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给群众生活带来的点滴变化。

2019年,建国门街道工委创新引入非公物业企业资源,在赵家楼社区成立了大羊宜宾胡同31号院1号楼“党建惠家”项目,以党建为引领,通过“社区+非公企业+居民”三方联动,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

“别说那么多,你到我家去看看,不解决问题说多少都白搭!”“这点小事都没人敢出来做主,大事怎么信任?”……

面对居民长期积累的不满和不信任,街道成立“党建惠家”项目临时党支部,党员带头为项目推进而奔忙,带动群众参与;多次召开院委会议事会,院委会成员积极建言献策,共同商讨项目建设内容;针对不同群体深入调研,建立“项目筹备小组”、“居民一家亲”微信群,搭建24小时即时沟通平台,最大限度统一思想认识。

随着“党建惠家”项目的不断推进,墙壁粉刷、线路梳理、门禁更换、管线清淤陆续完成,严重困扰居民生活的难题一个个得到解决,居民生活的幸福感、满足感大大增强。“院子变好了,大家心里畅快了”,“有事儿就找党组织”,已经成为小区居民的普遍心声。

幸福生活大家创。“这报箱都是居民自己拿漆刷新的。楼道这墙已经粉刷一年多了,你们看,还是干干净净的。”干净整洁的环境,先进的门禁系统,雪白的楼道墙壁,郁郁葱葱的植物,如今的小院让居民们感觉“倍儿有面子”。

1126494252_16001354613721n

2019年5月18日,“党建惠家”项目启动仪式上,大羊宜宾胡同31号院1号楼居民代表在《居民公约》上郑重签字。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供图

“党建惠家”项目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更增强了居民的荣誉感和责任心,提升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主动拿出自家装修剩余的水泥补平坑洼的地面,购买油漆粉刷报刊箱,学习制作智慧门锁将西门封闭……现在,大家都把小院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居民们的心紧紧系在一起,邻里亲情不断增进。

大家一起在公共绿地栽种的南瓜成熟了,居民主动提议举办“一勺面”温情邻里包饺子活动,每户居民从家中拿出一勺面,和在一起包饺子,欢声笑语,温馨和谐。饺子煮好了,还给不能下楼的老人送到家里。居民感慨:“老北京、老街坊的感觉又回来了!”

如今,“党建惠家”项目的经验已经拓展至赵家楼社区同为老旧小区的阳照胡同9号楼和赵堂子胡同10号、12号楼。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项目将四个楼院的居民们凝聚在一起,共同努力强化管理,共建单位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承担起其中两个院落的消杀任务,“大家感觉很安定,很放心”。

生活有了奔头,过起日子就有了劲头。老旧小区的改造和治理不仅为小区换上了“新衣”,更因惠民生、暖民心,而让居民的生活由内而外发生着质的变化。

调研手记: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赵家楼社区的探索生动表明,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就能调动起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社区居民的言谈话语展示的,是老小区旧貌变新颜后的获得感,是全面小康生活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千年古渡也小康

本刊记者 李孝纯 龚紫陌

小辛码头村,是天津市宝坻区黄庄镇19个村庄之一,也是宝坻区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第一村。

小辛码头村水多、绿多,人文底蕴厚重。潮白河在宝坻境内长达百里,景色最美处就在黄庄境内的小辛码头村。小辛码头村曾是辽宋时期萧太后粮食转运码头之一,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至今村内还保留着古码头遗址,因此被称为“千年古渡小辛码头”。明朝万历年间,时任宝坻知县袁黄(袁了凡)在这里南稻北种、教化乡民,开启了北方地区种植水稻的先河,加之《了凡四训》所传承的善德文化影响力广泛,使得小辛码头村的旅游产业极富文化内涵。

10多年前,小辛码头村又脏又穷,村广场坑坑洼洼,房子与牲畜在一起,猪牛羊粪便填满了附近两个荷花池。每逢夏季,臭气熏天,到处弥漫着猪牛羊粪味,在家里都不敢开窗户,雨天出来一脚泥,晴天出来一身灰。全村人少地多,种水稻全靠人工,累死累活一天也就种两三亩地。由于村里道路不通,收下来的稻谷没人来买,即使来了也卖不上好价钱,收入总比其他村差一截。村里人收入低,吃的、穿的、住的都不好,灰头土脸的,常常被外村人笑话……

然而,经过10多年的发展,当我们前不久来到这个小村庄时,看到的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现在看小辛码头村,别有一番天地,过去的脏乱差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稻田环绕、河水潺潺、荷花满塘、樱树飘香。无垠的稻田湿地遍布村庄四周,这里已成为天津市小站稻种植基地。夏秋时节,这里是一派稻海渔歌、白鹭翩跹的水乡风光;村民家家门口大红灯笼高高挂,青砖灰瓦大红门,名副其实的北国江南、鱼米之乡。经过人居环境提升改造,街景立面焕然一新,公共设施升级换代,厕所革命改造彻底,架空线路全部入地,煤改电改造完成,生活污水集中治理,智慧乡村工程全面覆盖。

从“老农”到“老板”。5年前,村里就把土地流转给了企业。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再加上种粮大户、养鱼大户、稻草收储大户,这个100户人家的村庄,40多户都做起了生意、当上了老板。其他人也都从事着与乡村旅游相关的工作,有的为村里做绿化服务,有的在农家院打工,有的在街上卖土特产,收入都不低。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李超是个“90后”,看到家乡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2014年辞去了市里的工作,回家创业。“回乡创业,值了!收入比以前打工翻了好几番。”李超很自豪地对记者说。他经营快手,通过加微信推广,他的25号农家院天天爆满,360平米的饭店加30人住宿规模,每月纯收入可达5万元。

从“被人笑”到“国字号”。2018年,国家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专项行动,小辛码头村率先成为全市第一批、全区第一个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工程试点村庄。小辛码头村进行了原地提升改造,突出打造以灰、白、红为主色调的北方民居的水乡特色,主要建设包括沿街立面、基础设施、景观道路、公共配套、智慧村庄以及公园广场绿地等。这次改造提升对村庄乡村旅游业的影响最大,小辛码头村靠项目带动,借势发展,赚得人气满满。现在,这里没有淡季和旺季之分,天天都有很多游客。如今,小辛码头村获得了许多“国字号”的荣誉: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100个特色村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传承着历史的沧桑,展现着新时代的风韵,这就是今天的小辛码头村!

1126494252_16001354897851n

天津市宝坻区黄庄镇小辛码头村,是黄庄镇19个村庄之一,也是宝坻区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第一村。图为航拍的小辛码头村全景。 宝坻区委宣传部供图

透过这些年来的变化轨迹,小辛码头村的村民深有感触。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小辛码头村在打造千年古渡旅游品牌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抓好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几届村党支部都积极践行“党建+”模式,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措施、抓落实中的作用。历任村两委班子,尤其是几任村支部书记,都发挥了领路人的作用。他们登门入户搞宣传发动,带领群众把政府的各项推动活动与环境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带着群众学习考察,汲取经验。旅游村搞起来时,他们又帮着农家院经营户开发菜品、培训技能、联系客户。现在,全村有28家农家院,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25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达1500万元。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小辛码头村这个新时代乡村所具有的鲜活、清新与魅力。

调研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组织领导是保证。”“必须坚持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这在小辛码头村发展中得到印证。正是由于小辛码头村紧紧抓住“党建+”模式,精耕细作旅游与文化资源,对全村进行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经营,确保了乡村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正是由于多年来各级政府的指导和扶持,激活了小辛码头村开发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内生动力。小辛码头村人发扬创造精神彻底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生活金光大道。“90后”老板李超反复对记者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和帮助,我们发自内心感谢党和政府!”

骆驼湾,幸福湾

本刊记者 孙洋洋 周 兵

“日子过得还好吗?”

冒着严寒,踏着皑皑白雪,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一个多月的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12月30日来到了骆驼湾村,为乡亲们送上了温暖的问候。

这里位于太行山深处,是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的一个特困村,平均海拔1500米,到处都是乱石滩,土地贫瘠,交通不便,靠着“九山半水半分田”,村民只能“人均三分地,种点小玉米,喝着糊糊粥,盼着白米饭”,“山高沟深龙泉关,石头缝缝里难挣钱”的山歌传唱了一代又一代。

在当时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950元的骆驼湾村,总书记探到了真贫,也为尚未摆脱贫困的群众揪起了心。

找到真法子,才有好出路。习近平总书记到访之前,骆驼湾村和对口帮扶的包村干部也试过不少谋发展的法子,但效果并不理想,以致干部群众信心不足,小山庄里生机黯淡。

总书记了解情况后,深情地鼓励当地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关键是因地制宜,下功夫探索有效办法。总书记的鼓励使大家备感温暖、深受鼓舞。

骨头再硬也要啃,乡亲们的决心更大了,“黄土地里炼金记”正式拉开帷幕!

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骆驼湾村不断在脱贫致富的实践中进行摸索,搞养殖、种核桃、成立合作社、发展家庭手工业……即便也有过困难和迷茫,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激励着他们坚持不懈地找法子、摸路子。

“总书记都说行,只要找对路子,俺们肯定行!”年过七旬的孙大爷告诉记者。

2015年,经专家实地调研和把脉支招,骆驼湾村开启了通过土地流转,以“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种植食用菌和高山林果的产业模式。小香菇撑起致富伞,山果子成了金蛋蛋,村民离地不失地,年年有收益,终于在2017年年底实现整村脱贫。

脱贫只是第一步。在产业成型、村容改善的基础上,村里又依托“绿水青山红基因”的优势,引进旅游公司着力打造民俗旅游新业态,有偿流转民宿68户,带动本村及周边90余人就业,自2019年“五一”试营业以来已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随着产业的发展,昔日“在土里刨食吃”的村民,成了拥有“土地流转金、效益分红金和务工薪金”的“三金农民”,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20元。

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法子有了,不干不行;路子对了,不走不通。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无疑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为了让村民们把土地流转出来开果园,村干部挨家挨户讲政策、讲道理,让他们相信荒山上也能搞出新名堂;为了让村民们把房子租出来做民宿,村干部带头把祖屋出租,让他们相信旧房子还能派上大用场;为了扎扎实实做好精准扶贫,村干部一家一口摸情况、问冷暖,对于“谁家穷,穷在哪,怎么扶”都努力做到心里有底、手里有招。

“香喷喷的烤红薯哟……”唐云海的吆喝声响亮悦耳。2012年,他外出务工时突患眼疾,视力严重下降至接近失明,使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了解情况后,干部们四处奔走为他联系医院、办理保险,并配了一台烤箱,帮他在村头支起了摊儿。现在,他的眼疾明显改善,还因“待人好、给秤高”成了游客熟知的“红薯哥”,生意和日子都红火起来。

1126494252_16001355196661n

曾经的骆驼湾村山路崎岖、土房破旧、生机黯淡,如今旧貌换新颜,道路平整、新居明亮、村容整洁、生态宜居,在青山掩映下呈现出一派小康新气象。 新华社记者 赵鸿宇/摄

2017年,村两委班子调整,致富能手顾瑞利返乡接过了老支书的接力棒,班子成员个个有想法、有干劲、有担当,骆驼湾村的“火车头”配上“新引擎”,有了“新动能”。

“接力棒沉甸甸的,但总书记说过‘要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所以咱就得把心窝子掏出来干。”顾瑞利说道。

群众有干劲,才叫真信心。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首先靠的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

“扶贫不是养懒汉,致富要靠自己干”,这样的励志标语,不仅刻在了骆驼湾村墙上,也深深刻在了村民心上。

“要说最大的变化,还是村民的精气神,原来背手看、揣手等,现在天天找活儿干,甚至还比着干,生怕比谁家弄得差了。”驻村第一书记刘华格一边说,一边带我们走进了农家乐小院。69岁的孙正凤大娘正在院里给客人准备她的拿手好菜“摊黄子”,土鸡蛋和着玉米面儿在柴火的烘烤中香气四溢。

“原来就几分地里那点儿活,有活就干,没活就歇,现在俺在家门口上班,拿上了工资不说,每天都高高兴兴的,我儿子也要回来干啦!”孙大娘开心地说。

梧桐花开,凤凰自来。当地像孙大娘的儿子这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已有30余人。

经过近8年的脱贫攻坚,骆驼湾村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大山深处打造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小康新气象!72岁的顾宝青大娘动情地说:“总书记挂念我们,我们也想念他,现在村里变化这么大,希望他再来看看!”

调研手记:

骆驼湾村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咐,实现了脱贫致富,他们的经验是:信心满怀,树牢脱贫之志;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方向;建好班子,铸就战斗堡垒;依靠群众,激发内生动力;脱贫之后,致富更快一程。

太行山深处的骆驼湾成为幸福湾,是我国乡村实现全面小康的美丽缩影,展现了中华大地上“以脱贫攻坚筑牢全面小康”的光辉图景。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本刊记者 袁立辉 王文婷 赵梦婕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苍山洱海的山水画卷在隽永典雅的诗句中徐徐铺展,但这幅“一水绕苍山,苍山抱古城”的诗意画卷,却一度因洱海水质污染而黯然失色。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殷殷嘱托“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并与当地干部合影,“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如今,洱海畔的古生村,总书记当年眺望的地方,清澈如镜的湖面倒映蓝天白云,欢快灵动的溪流漫过滩涂,嬉水的孩童和流连的人群沉醉其中,“立此存照”的地方成为拍照打卡的新地标,村民们期盼总书记再来洱海,请总书记看看这一池碧波荡漾,和总书记聊聊他们的幸福日子。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守护一池澄碧。“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深深植根云南人民心中,转化成铁腕治污的坚决行动。全面打响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等攻坚战,投资270多亿元实施洱海保护治理与流域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76个项目,开展洱海湖区界线、洱海湖滨带保护界线、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界线“三线”划定工作,实施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完成1806户生态搬迁,规范、减少核心区内餐饮客栈338户……

“我们果断关停、拆除、转型。没有保护就谈不上发展,必须有这个决心和定力。”大理州委书记陈坚说。

古生村53岁的老渔民何利成用3次“白手起家”来形容他与洱海休戚与共的命运。1996年洱海首次大面积暴发蓝藻,当地取缔机动渔船,15岁就开始在洱海捕鱼的何利成,2000元处理掉了2万元购置的渔船;2003年蓝藻再次暴发,按照退田、退塘、退房的要求,何利成承包的18亩鱼塘全部关停;而这次“三线”划定,他家客栈的部分客房被划入洱海保护红线范围,不得不拆了190多平米。曲折的经历、割舍的痛楚,并没有让何利成一蹶不振,反而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现在生态廊道建起来了,湖边缓冲带也有了,洱海水质好起来了。大理的发展路子越走越宽,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

在党委政府和当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洱海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全湖水质实现7个月Ⅱ类,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向好。

以为子孙计的智慧留住浓浓乡愁。在云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同乡亲们围坐一起,拉家常、聊民情、谈生产、问生计。总书记深情地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让总书记念起乡愁的这个地方,是一个被苍洱环抱、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三坊一照壁”的典型白族庭院,青瓦白墙、飞檐翘角、古意盎然,院里的三角梅红艳欲滴、大富贵树根深叶茂,一家七口“四世同堂”相亲相敬、其乐融融……

2016年以来,古生村实施民居建筑风貌整治,挂牌保护7户古院落,文物古迹修旧如旧。与村里完善的垃圾清运系统、便利通达的公交出行和热闹喜人的广场舞相比,基础设施变“新”了,村容乡貌却更“古”了。

1126494252_16001355484651n

大理实行全域治理、全民参与,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苍洱相映、水天一色、如诗如画。 大理州委宣传部供图 杨继培/摄

5年过去了,李德昌家中陈设依然如故,习近平总书记围坐的藤桌上,那块白族扎染仍静静铺展,不同的是屋子里摆满了白族特色手工艺品,这是儿子李银东回村创业带来的变化。慕名而来的游客都要拉着李德昌聊上几句。“这几年洱海整治力度很大,湖水越来越清,快赶上我们小时候了。”这是李德昌最常谈起的话题。

守住绿水青山的乡亲日子越过越美。生活在苍洱之间的老百姓,他们是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更是金山银山的受益者。不再使用大水大肥种植的水稻产量降低了,但价格翻了一番,亩产值比原来还高;流转出来的土地变成农旅庄园,水果采摘价格是原来的20倍;生态廊道在保护洱海的同时成为游憩休闲新景观,留住了更多游客;老年人在家门口有活干,青壮年返乡创业经商,收入增加好几倍……

“只要洱海水没问题,我们不愁金山银山。”李德昌信心满满。

调研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洱海清,大理兴。那些为保护洱海上了岸的渔民、走出耕地的农民,正以另一种方式接受着绿水青山的馈赠。如今的云岭大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已成为云南人民引以为傲的“标配”,成为国内外游客内心深处的“诗和远方”;如今的中华大地,生态环境保护正在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交响正在大好河山激扬回荡……

易地搬迁进小康

本刊记者 李民圣 韩 辰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位于河西走廊东端,境内山、川、沙各占三分之一,是甘肃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古浪县南部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山区群众靠天吃饭,收入微薄。

李应川,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的一位村民,以前住在古浪南部山区的横梁乡横梁村,一个“十年九不收”的地方。“那时候只能靠天吃饭,种点小麦、豌豆和洋芋,运气好时能填饱肚子,遇到干旱还得挨饿。”忆及往昔,李应川唏嘘不已,“路也不好走,离我现在住的地方有40多公里,孩子上学、家人看病都很不方便。”挪出穷窝,告别深山,成为包括李应川在内的村民们的深切渴望。

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后,古浪县谋划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统筹推进移民搬迁。根据南部山区不同自然条件,按照完全干旱山区整乡整村搬迁、水川河谷区行政村就近安置的思路,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新堡乡、干城乡和横梁乡3个乡实施整乡搬迁,对黑松驿镇、定宁镇、古丰镇等8个乡镇的58个完全干旱山区行政村实行整村组搬迁。先后建成富康新村、感恩新村、圆梦新村、富民新村等13个集中安置点,搬迁安置南部高深山区11个乡镇贫困群众1.53万户6.24万人。

易地扶贫搬迁,圆了古浪县贫困群众的“安居梦”。2018年,李应川一家告别破旧的土坯房,搬进了90多平方米的大瓦房。如今,自来水进了院子,冬天屋里有暖气,卫生间里不仅干净还能洗澡。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调研时,曾到他家做客,并亲切地询问他搬下来是否满意。“真正好得很!”李应川当时激动地说。

搬出穷窝只是第一步,如何才能让老百姓稳得住、能致富?经过深入细致研究,古浪县瞄准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二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让新村展新颜。在编制安置区建设规划时,古浪县就明确要求一步到位配套建设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一揽子解决搬迁群众吃水、行路、上学、就医等问题。经过艰辛努力,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已经建设了调蓄水池50座,从根本上解决了移民区产业发展灌溉用水问题;建设了干支渠、供水管道、供电线路、道路等,实现了水电路到户到田;建成各类学校28所、医疗卫生机构67所,各安置点均配套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如今,这里的老百姓也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着基本公共服务。

“在黑松驿老家时,最大的困难就是吃水!从沟里到崖上再到台子上,挑水要走好长的路。两年前我们搬到了富民新村,用上了自来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富民新村老人王菊英感慨万千。

1126494252_16001356248531n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甘肃省古浪县对南部贫困山区的3个乡和数十个行政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整乡整村搬迁至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并完善水、电、路、气、网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使群众安居乐业。上图为2020年3月10日拍摄的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绿洲生态移民小镇的学校校园(无人机照片);下图为2016年4月21日拍摄的古浪县定宁镇晓光村王家水小学教室旧貌。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摄

发展产业“拔穷根”。立足移民区自然条件,古浪县扶持群众发展以日光温室精细果蔬为主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和以牛羊鸡鸽为主的舍饲养殖产业。专门成立移民区产业发展办公室,选派科技特派员和农技人员常年驻点,全过程、“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通过整合各类资金,制定了扶持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的政策。日光温室每座财政奖补4.98万元、协调产业贷款2万元并给予3年全额贴息,养殖暖棚每座奖补8000元、超出2座每座奖补6000元、每户最多奖补4座。种植产业基地和养殖小区全部由政府统一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产业发展为群众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就拿李应川来说,以前为了生活,他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搬下来后,他通过政府贴息贷款以及政府补贴先后建了一座蔬菜大棚和一座养殖暖棚。李应川说,大棚就是“小康棚”,一座大棚顶十几二十亩地的收入,只要肯干,日子肯定会红火。

漫步黄花滩生态移民区,黛瓦白墙的农家院错落有致,街道宽敞整洁,树木葱郁,医院、学校、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田间地头欢声笑语……“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变成了“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调研手记:

短短数年时间,古浪县通过持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不仅让1.53万户6.24万贫困群众挪了穷窝、换了穷貌,还通过发展产业让他们走上了致富路。事实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富康新村、感恩新村、圆梦新村、富民新村……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一个个充满时代气息的名字,既寄托乡亲们对党的感恩之情,也寄意乡亲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考察时所强调的。质朴的话语,深刻道出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

“拉面大军”的小康传奇

本刊记者 刘名美 乔 雪

“拉面尕(小)碗二细,辣子多点!”

“呀(好)!”

青海化隆人的一天,大都是从一碗牛肉拉面开始的。“一清(汤要清)、二白(面要白)、三红(辣要红)、四绿(菜要绿)”,几片牦牛肉鲜嫩香醇,舌尖和心灵都在热气腾腾的一碗面中得到抚慰。

面条诞生在哪里?在距化隆县城约80公里的喇家遗址,发现了迄今人类最早的面条。一碗面,穿越时空,4000年后,化隆的“拉面大军”把牛肉面“拉”到全国、走向世界。

化隆回族自治县,坐落在青藏高原的东部,依偎在黄河母亲的臂弯中。历史上,山大沟深和高原气候,让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农民陷入贫瘠。丰衣足食的幸福,是祖祖辈辈化隆人的小康梦。穷则思变,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几个敢想敢闯的化隆农民,东拼西凑了7000块钱到厦门闯荡,开起了拉面店。就是这带有冒险性质的大胆举动,掀开了化隆“拉面县”的传奇一页。

从亲帮亲、邻帮邻,到政府扶持、齐抓共管,化隆形成了以劳务输出为主要形式的“拉面经济”。越来越多的化隆人走出山沟,如今全县每年劳务输出11万人(次)左右,占人口的三分之一,被形象地称为“拉面大军”。经营的1.7万家拉面店遍布全国270多个城市,占全国拉面店的四分之一,年产值超过100亿元。拉面大军还在境外十多个国家开了几十家拉面店,真正是小拉面闯出了大名堂。

拉面碗成了聚宝盆,拉面产业成了化隆最大的产业。如何进一步释放这个特色产业的能量,早日甩掉贫困的帽子?几度黄河水,千丝拉面情。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越来越多走出去的拉面人回到家乡,带动大家一起致富。最早一批外出打拼的韩进录,靠拉面“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创了牌子”。“多一家拉面馆,就少一家贫困户。”抱着这样的想法,他返乡二次创业。2013年以来,韩进录的公司,以“带薪在岗实训”的方式先后向30多名贫困农民传授拉面技术。贫困户有了“工资+补贴”双项增收,还掌握了一技之长,有了安身立命的本事。

一人拉面,全家脱贫。高文强一家过去生活窘困,父母常年生病,家里靠4亩耕地勉强维持生计,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在外地打工的他接到拉面扶贫带薪在岗实训政策的通知。闻讯而归后,他积极参加实训,每个月能挣到五六千元工资,加上贫困补贴,一家人的生活好了起来。一年实训结束,在“扶贫拉面店计划”的支持下,他开起了自己的拉面店,日子越过越红火,彻底摆脱了贫困。今年,他开上了新车,盖起了新房,还与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小饭店。“一年跑堂,两年师傅,三年老板”,化隆贫困户开办的拉面店已有一百多家,蹚出了劳动、创业、致富的脱贫路。

“拉面扶贫”已成为化隆脱贫攻坚的一项“独门绝技”,带动脱贫致富的效益又好又快。党的十八大前化隆贫困发生率为26.4%,到2019年底全县整体脱贫摘帽。拉面相关收入约占农民纯收入的54%,在摘帽的13万人中,9万人是靠拉面脱贫的。拉面,让化隆人换了个活法,实现了“吃得饱”的小康梦,拥有了“过得好”的幸福日子,真正成了“脱贫面”“小康面”。

1126494252_16001356538401n

左图为拉面师傅在技能大赛上展示技艺(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摄)。右上图为色香味俱全的化隆牛肉拉面;右下图为“拉面穿针”技艺展示(青海省化隆县委宣传部供图 李玉峰/摄)。

这碗脱贫面到底能吃多久?这是化隆人开始思考并不断探索解答的问题。最初,以化隆牛肉拉面为代表的青海拉面,不少是用了“兰州拉面”的名气闯天下。化隆牛肉拉面、兰州牛肉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通过劳动人民的双手和智慧,让“拉面”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中人们念念不忘的味道。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品牌化、连锁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化隆牛肉拉面不断转型升级。一方面在差异化上下功夫,发挥手工揉和拉制特色,注重本土化口味改造,积极创新品类;另一方面重视现代化企业管理,升级门店,搭建电商大数据平台,建设“中央大厨房”优化食材物料供给;同时,鼓励拉面大军返乡创业,带动牛羊养殖、蔬菜种植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拉面旅游小康村等文旅项目建设。化隆人的心愿,是让人们吃了4000多年的面条,继续揉和进时代的记忆,让幸福的味道长长久久。

夜幕降临,化隆的一天,也是由一碗拉面结束的。眼前这碗面,岁月的氤氲,奋斗的故事,幸福的憧憬,让人未及品尝已经香飘心头。

调研手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有代表介绍说青海扶贫攻坚中形成了像“拉面经济”这样的品牌。总书记详细询问青海拉面的由来、与兰州拉面的区别、经营拉面人员的情况等。听说当时青海有2.8万家拉面店,有18万人在全国各地从事拉面经营,不少人都由此成了企业家,总书记对此表示肯定。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化隆拉面从少数民族的一种特色饮食,经过不断探索和发展,不仅成了人们养家糊口的生计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还带动了周围县、市协同发展,成长为一个全省性、普惠性的特色产业,为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闯出了一条“群众首创、政府扶持、市场发展、民族团结、共同富裕”奔小康的好路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