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王中江:老子的洞见和智慧(3)

三、老子的转化论和逆向思维方式

世界有稳定的一面,同时又充满了变化。老子的转化思想能为我们认识并应对变化,为我们更好地生活提供指引。老子是中国古代中最擅长运用转化和逆向思维方式的哲学家。《道德经》中提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处事柔弱、不争、谦下是道的运用特征。

(一)事物包含着相反相成的因素并不断发生转化

事物间是有联系的,不是孤立封闭的。《道德经》第二章讲,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彼此相互依存,福祸也是这样,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大家一定很熟悉《道德经》里的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与祸就像邻居关系,离得很近。老子的意思不是说遇到不好的事要高兴,觉得好事马上会跟着来,而是要我们明白有福就难免有祸。当面对不幸和挫折时,我们可以将其克服并转化为幸福;如果我们正处在春风得意的时候,要谨记不能得意忘形,避免出现祸患。幸福时有忧患意识,考虑自身不完满的地方,可以更好地成就自己;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不要悲观,不要认为逆境是一成不变的,积极寻找出路,仍然可以走向光明。单一地看问题只能得出一种结果,把事物看死了。老子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这是他智慧的体现。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寓言很好地解释了祸与福的关系。塞上一个老翁丢了一匹马,过了一段时间,老马带着几个小驹回来了。这是福。可是没过多久老翁的孩子骑马把腿摔断了,这是祸。之后国家征兵,老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因祸得福,逃过一劫。在这个过程中,祸福间转化得很快。

损与益也是一样,“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损失转化得好也可以变成收益;看似能带来好结果的事物,实际上可能会带来损失。

为什么相反的两个事物之间会发生转化?这个变化是有原因和条件的,要想应对变化就得掌握变化的条件,即控制让事物起作用的不同因素。在实现理想和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顺境,我们要思考自己为什么得到了好结果;遭遇逆境,我们不能怨天尤人,要积极分析原因,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

(二)事物转化的条件是事物的不断积累

成就是积累出来的,不是天上突然掉下来的馅饼。好运气是偶然的,有好运当然好,但它不能成为人生的指南,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超出人类能力范畴的一些东西。而人能做的事就是积累,任何事情想要取得成功,都要靠积累。

老子讲了很多积累的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再大的事也是由积累逐步成就出来的。管理学上说细节决定成败,在做事过程中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一定能得到激励人心的好结果。“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始终不贪图做大贡献,所以最终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像老子并不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却得了这样的赞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也是在强调积累的作用。一个急功近利的人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眼前利益,但不可能成就大的事业。成大事需要把眼光放长远,长远发展需要不断积累。当然这里强调的是好的积累,坏的积累会产生可怕的后果。所以成就好的结果时,要将好的积累不断扩大,尽可能避免坏的积累。《韩非子》里有这么一个故事:桓侯生病了,扁鹊看了以后说,现在病症很轻,在肌肤,及早治疗就没事了。桓侯不以为意,也不积极治疗。结果一段时间过去,扁鹊再去的时候,只看了一眼就走了。那时候桓侯已经病入膏肓,神仙难救了。这就是坏的积累。任何事情开始出现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忽视它,它就会不断积累,越来越大,以致最后积重难返。

庄子讲,“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成就一个美好的事物在于长时间的坚持。恶也是一样,恶果是慢慢积累产生的,当罪恶积累到一定程度,想改都来不及挽回。所以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积累的一开始就要避免方向上的错误。任何事情在最初的时候都很好控制,膨胀到很大的时候再想改变就难了。事物的任何微小变化都有先兆,有智慧的人能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现在很多人都是亚健康,保持健康最积极的办法就是锻炼身体,治病于未病。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为什么很难做到?因为我们总觉得事情发端的问题很微小,不成问题,所以往往麻痹、轻视,让坏的结果得以积累。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从始至终予以重视、保持谨慎,就不会有做不成的事情。

(三)事物过分强盛、盛大,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换

物极必反。老子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凡事发展到强盛的极点就会由盛转衰。一个了不起的人,锋芒毕露就不能长久。《道德经》第九章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即便是在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我们也要懂得节制、收敛,功成身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凡事不能做得太满,要留有余地。世界不是某一个人能够左右的,是属于这个世界的。在这一方面,老子表现出了谦逊的品德。南宋有首诗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当你在某个时间段充分去展现时,损耗也是非常多、非常快的,想要让好的情况持续更长时间,就要将进度放缓,循序渐进。

(四)“柔弱”是保持事物存在的最大力量

一般人都认可强大就是有力量,老子则认为柔弱更具力量。据传老子的老师叫常枞,试想一下能做老子老师的人一定非常有智慧。常枞临终前,老子问他,老师,你还有什么智慧要教给我?常枞把嘴巴张开,让老子看他嘴里有什么。老子一看,老师高寿,牙齿全没了,只剩下舌头。坚硬的牙齿脱落了,柔软的舌头依然坚守着岗位,说明柔弱的东西更有力量。当然,强而有力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老子只是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关键看强调事物的哪一面。

老子在事物柔弱的一面中看到了力量,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命题。这种观点诠释了世界的部分真理,也凸显了柔弱具有的美德。前面我们提到他经常使用的三种隐喻:玄牝、谷神、水,都是柔弱事物的代表。“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我们可以说老子思考的角度在哲学家里独树一帜,甚至有些偏颇,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看到了世界存在弱胜强的一面。《道德经》里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婴儿是弱小的,同时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哭一天嗓子都不会哑。

柔弱就是不居功自傲、谦虚。老子讲,“知其雄,守其雌”。谦卑忍让是人生的一大美德,学会忍耐是成就大事业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就是要战胜自我。《道德经》里说:“胜人者有利,自胜者强。”老子认为,战胜别人不是真正的强大,控制自己比控制别人要难得多。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如何控制自己?当然是要保持理性,但是人都有火气上来失去理性的时候,所以老子才说“自胜者强”。自制力是可以通过寻找技巧反复练习来提高的,不是说天生就自制力差。

老子强调谦虚,“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意思是人一定要尊重别人,不能总以自我为中心,骄横傲慢地对待别人,即便自己做得很好,也不要自以为是,总是炫耀自己,这是聪明智慧的表现。有时候我们自己可能都不了解自己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能否把事情做好,如果承诺要完成力所不及的事,那就是自我认识出现了问题。每个人都是有能力的,因此通过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擅长的领域很重要。比如小孩子天性爱玩,如果一生下来就让他学习,很快天性就泯灭了,好奇心、想象力都被压制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能力,也是发明创造的重要能力。

(五)伟大的事物往往包容了缺陷

人总是喜欢追求完美,但实际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人们追求的只是相对的理想和幸福。如果过于追求完美,反而可能造成不好的结果。缺陷学的观点是缺陷不可缺。比如技术指标中都有正负值,只要在区间范围内都是被允许的。人生也是一样,允许有缺陷,允许自我调节。老子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意思是明亮之道看似隐晦,推进之道看似后退,平坦之道看似坎坷。好与坏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完美无缺陷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老子的思维方式跟大多数人不同,在上下、刚柔、强弱、雄雌、实虚、有无、直枉、多少、先后等众多两重关系里,他更加关注后者,更加看重弱势一方发挥的作用。在不被看重的事物里发现重要性和价值,是老子哲学思想非常鲜明的特点。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