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在全国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人的精神世界中,思想道德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一定要加强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道德建设,重要的是要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教育人们向善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让十四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夯实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道德基础。
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对于一个人来说,道德是做人做事的首要问题、方向性问题,方向错了其他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党在选人用人的标准上,一直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多样,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必然给人们的道德观念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崇德修身,“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所谓“立意高远”,就是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一个人只有具备这样高远的道德追求,才能真正干出一番事业。所谓“立足平实”,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工作和生活中热爱劳动、注重勤俭、学会感恩、乐于助人、懂得谦让。在道德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崇德修身,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崇善成德、明德惟馨,让中国精神在中华大地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五)要形成崇尚英模的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思德、白求恩、焦裕禄、麦贤得,有历史的楷模,也有时代的楷模。这些人都是在普通的岗位上,但他们有一颗金子般发光的心,我希望同志们的参照系就是这些楷模。大家一定要不断反省自己,以殷为鉴,远离危险,严守纪律和规矩,谨小慎微。”进入新时代,同样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好好学习,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身上汲取奋发的力量,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这个伟大日子,就是要发扬好中华优秀文化的“见贤思齐”的特色和优势,缅怀先烈,崇尚英雄,学习模范,效法先进,形成浓郁氛围,以黄继光、邱少云等为楷模,学习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奉献精神,以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等为代表的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以王继才夫妇、塞罕坝林场人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我要守到守不动为止”的赤诚初心,激励人民,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业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弘扬拼搏精神和创新精神。“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六)要由干部带头,担当尽责、勤勉实干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的精神状态如何,有着极强的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要弘扬中国精神,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突破。马克思主义一直提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言论和行动相一致。中华民族历来以担当尽责、勤勉实干著称于世。“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我们的广大党员、各级干部以及有志者一定要以担当尽责、勤勉实干的精神、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态度,扑下身子,狠抓中国精神的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干部队伍有了积极可喜的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懒政、怠政有所抬头。为官避事平生耻,大事事难见担当。清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