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改革的制度红利

自贸试验区改革的制度红利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04-0067-03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和实施,京津冀区域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同时,京津冀三地在交通、生态环保、扶贫、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也取得实际效果。但是,与珠三角、长三角区域相比,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京津冀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京津冀区域新增长极不明显。目前,京津冀区域在城市群建设、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上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都有较大差距。从城市群城市数量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城市数量分别为14、42、11;从2019年生产总值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分别为8.46万亿、23.72万亿、11.4万亿元;从2019年人均生产总值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分别为7.48万、10.45万、15.69万元;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来看,2017—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2%、10.2%、5.6%。

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差异明显。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以及整体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分别是0.3:16.2:83.5,1.3:35.2:63.5,10.0:38.7:51.2。北京以第三产业为支柱产业,其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高新技术和高端服务方面,优势产业主要为研发、高科技、金融租赁和服务业。天津的第二产业仍占据重要地位,天津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仍以加工制造行业为主;河北过去以发展钢铁制造等重化工业为主,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天津和河北的第三产业的比重都有所增加,在第二产业方面,津冀两地仍具较大优势。

京津冀三地产业链条尚未真正形成。京津冀三地由于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相对高端的制造业产业链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缺乏与河北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与合作,产业转移受到较大限制。产业链中高新技术份额不足,产出中产业附加值较低。由于缺乏激励机制和有效人才流动机制,导致京津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难以向河北有效流动。另外因为河北已有的产业基础限制,河北承接高新技术生产能力有限,导致技术转化成果少或者转化效率低。这种研发向生产环节延伸不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京津冀三地产业集群的形成。另外,京津冀区域内部仍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同质化竞争主要体现在京津冀三地都存在一定的钢铁、金属制品、生物制药业、汽车制造业、信息技术等产业,如何实现产业协同,提升京津冀制造业对京津冀城市群的支撑力,打造上下游产业链衔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中国自贸试验区设立的目的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通过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促进生产要素的低交易集聚和生产的高效率。通过推进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行政管理简约化等一系列制度创新,有效促进自贸区内各生产要素有效集聚和产业聚集,从而更加有利于经济创新发展。当前,国际经贸关系面临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调整重构,我国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不断加强,制度开放代替政策开放成为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主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需要自贸试验区在高水平开放方面形成新的突破,在招商引资方面作出新的贡献,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自贸试验区取得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自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以来,到2020年9月中国自贸试验区第六次扩容,我国共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基本形成了“1+3+7+1+6+3”的自贸试验区矩阵,形成了协调东中西、统筹南北方,覆盖沿海、内陆、沿边统筹兼顾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国自贸试验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积累了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

北京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天津自贸试验区设立5周年来,积极利用制度创新优势,支持区内企业开展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助力航空制造维修产业实现集聚发展,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高端维修和检测基地。河北自贸试验区成立一周年来,在制度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2020年9月,北京自贸试验区的横空出世,必将在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服务业开放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京津冀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我们相信凭借自贸试验区的制度优势以及自贸试验区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将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使自贸试验区成为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以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为抓手,打破京津冀区域间协同障碍。河北自贸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是我国首个跨省市设立的自贸区,它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产物,也是区域协同发展的试验田。因此,在利用自贸试验区推动京冀协同发展时,要充分发挥大兴机场片区的作用,将其建成河北与北京共商共建共享的创新试验田。通过北京与河北对该片区的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出台一批有利于促进跨行政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制度,并满足可复制可推广的基本要求。同时还应加强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自贸试验区的协同发展,在金融、运输、会展等方面加强自贸试验区的合作。在自贸试验区之间的协同上,通过共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的理念、制度和方法,实现人才、资源、信息共享,使其成为各自贸区间协作的重要平台,通过三地自贸区之间的协同治理和发展,不断推广到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

充分利用各自贸试验区产业优势,共同打造制造业产业链。一是补齐短板,协同发展。河北自贸试验区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和区域增长极,是承接京津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因此,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上,要在自贸试验区内补齐科技和产业协作配套服务短板,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产业疏解过程中的创新驱动效果。二是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共同打造制造业产业链。应基于北京的研发优势、天津的制造业基础、河北的空间和劳动力优势,共同打造以钢铁为基础的材料、金属制品等高端材料世界级产业链,以汽车、轨道交通装备及零部件加工再制造为基础的机械装备产业链,以北京中关村数据电子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以及生物制药、食品、健康等创新性产业链。三是根据龙头企业带动型、异构互补型、品牌驱动型、共性技术协同型不同产业特点,探索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的新模式。如在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中,京津冀均形成典型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集群,针对这种类型的产业特点,京津冀三地政府应以扶持和促进主导企业间的协同发展为政策着力点,统筹规划安排龙头企业间合作创新;另外在京津冀区域范围内,京津地区对风电等新能源的巨大需求,与张家口和承德地区风电产业供给优势形成鲜明的异构互补型产业集群,这种异构互补型产业集群正好可以借助京张合办冬奥会的有利契机形成相互间的协同合作;对于品牌驱动型产业集群合作模式,可以通过寻求品牌企业或集群的跨省市分工合作来实现区域品牌的创建与维护,以达到产业协同的目的。对于发展比较成熟的区域品牌协同,应通过注册集体商标,改变区域内集群品牌“所有者缺位”的局面。在共性技术型协同模式下,把北京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京津冀区域共同的创新优势,从机制体制上进行制度设计,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提供支撑。应将北京创新优势和天津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优势相结合,实现京津在共性技术开发合作方面率先突破,共同发挥对京津冀区域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共建培训服务平台等方式,实现与河北相关新能源产业集群协同合作,实现京津冀区域内共同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各自贸试验区区位优势,引导产业合理转移。充分利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成立这一契机,促进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推进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条进出口贸易数字通道。充分利用京津冀区位优势,夯实数字经济基础,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链。河北自贸试验区要充分利用北京数字经济优势,坚持数字经济产业化发展方向,大力实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重点发展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核心数字化产业;重点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优势,打造京津冀经济增长极。目前,河北自贸试验区中曹妃甸、正定以及雄安均已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口岸的功能于一身,应积极在区内推进跨境电商物流体系建设,构建现代化物流网络,实现跨境电商批量运输,提高运输效率。加强津冀之间的港口协同,在明确津冀港口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从顶层设计入手,使津冀港口既能优势互补还能错位发展,引导资源要素在符合市场配置的基础上在京津冀间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1]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北京日报,2020-12-07.

(作者简介:武义青,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研究员;刘海云,河北经贸大学中东欧国际商务研修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清,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