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机制(2)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机制(2)

示范引领机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追星”是青年大学生较明显的心理倾向。而信息化时代社会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对社会价值倾向的塑造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是正向的,有时则是负面的。对此,一方面应因势利导,组织大学生开展对网红现象的讨论,在讨论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引导大学生在网络造星的时代保持清醒理性,不盲目追星,更不盲目效仿。

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各界道德楷模的示范效用,邀请各类道德模范、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进校园、上讲台,形成长效机制,经常性举办各种交流互动活动,引导大学生懂得追什么星、学什么人,形成向上向善的正确价值观。

此外,应加强“四史”教育,组织大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英模先烈纪念馆等参观学习,涵养大学生崇尚英雄、追求崇高的思想情感,让英雄模范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

实践养成机制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过程中,要多途径、多形式让大学生参与实践体验过程,多环节、全过程接触了解社会生活。第一,通过社会实践深化理论认知,内化价值认同。通过实地考察乡风文明、社会民生、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使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接受的理论观点在社会生活中真实地呈现出来,可见可触可感,在实践体验中领悟理论的真实性、说服力。

第二,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对社会思想舆论的甄别力。在全媒体时代,面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理论鉴别水平,抵御各种错误理论、思潮的影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大学生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对错误思想言论的辨别力和错误价值观的抵御力。

第三,通过社会实践促进良好品质的培养。通过组织开展勤工助学、暑期社会实践、各类社会公益等,帮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团队协作等良好品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6CKS047)、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时代思政课‘知信行’统一的研究”(项目编号:2021PGA0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