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王莉:深入学习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塞罕坝精神(3)

三、深入学习塞罕坝精神

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塞罕坝精神。

(一)塞罕坝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从全国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了127名毕业生和河北承德当地242名干部职工一起,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向荒原沙地进军。历经60年,三代人,“种子”伴随着“一棵树”,长成了“一片海”,升华成“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曾是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因开围垦荒、大肆砍树,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方圆140万亩。

在半个多世纪前,这里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百万亩人工林海。如果把这里的树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

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二)塞罕坝精神的科学内涵

伟大实践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进伟大实践。塞罕坝人在书写绿色传奇的伟大实践中,用心血和汗水凝结出的塞罕坝精神,是成就塞罕坝奇迹的强大精神动力。下面,我们就塞罕坝精神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

1.牢记使命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根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这一初心和使命推进、实现的进程中,不同时空条件下党的不同组织、不同岗位上的共产党人,担负着不同的使命与任务。对于塞罕坝的党组织及人民群众来说,其神圣使命就是党赋予的“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面对当时风沙南侵的严峻生态形势、面对人们发出的“老天爷的事情,咱们管得了吗”的无奈质疑,时任国家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局长的刘琨同志明确回答:“共产党为老百姓谋福利,就得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承担时代责任的鲜明宣示。

上下同欲者胜。几十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把党赋予的使命责任化为自身的任务担当,历经风雨而初心不改,纵有千难万险也在所不辞,在浩瀚荒漠沙地上筑起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涵养了水源,改善了生态环境,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塞罕坝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创业史、奋斗史;牢记使命成为塞罕坝人负重前行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60年来,一代代塞罕坝人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忠诚履行“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创造出了荒原变林海的奇迹,根源在于听党召唤,牢记使命,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矢志不渝。

2.艰苦创业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核心。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始终保持和发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以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崇高追求,以及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前进。

今天,走进塞罕坝机械林场,置身茫茫林海,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寸草难生的一片荒漠。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国家下决心建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1962年,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奔赴塞罕坝,与当地林场242名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一支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创业队伍,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拓荒之路。

第一,气温低下、生存艰难。“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塞罕坝无疑是艰苦的。建场初期,当地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年均积雪时间超过半年。沙化严重,缺食少房,偏远闭塞,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赵振宇回忆说:“当时到处是沙地和光山秃岭,风卷着沙粒雪粒遮天盖日,打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

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白手起家的建设者们住马棚、搭窝棚、挖地窨。一个窝铺住进20人,没有门板,就用草苫子代替,夜里睡觉都戴着皮帽子。早上起来,屋内到处是冰霜,褥子冻结在炕上。吃着全麸黑莜面,就着咸菜,喝着雪水,盐水泡黄豆就算是美味了。

一到冬天,外面刮风下雪,屋里常常出现一层冰,烧着火炉子也丝毫没有暖和的感觉。很多人就蜷缩在一块儿,戴上皮帽子,把自己裹得尽量严实一些。有时积雪足有三尺厚,推不开门,大伙儿只能从后窗跳出去。

作为一名施工员,赵振宇当时每天都要在山上巡查,走几十公里的路。有时晚上回来,棉衣冻成了冰甲,棉鞋冻成了冰鞋,走起路来哗哗响。“晚上是最难熬的,被窝成了‘冰窝’,怎么睡?有人就把砖头和石头扔到火堆里,烧一阵子,再搬进被窝。”赵振宇回忆说。

第二,缺乏高寒地区造林经验。在荒凉了近半个世纪的塞罕坝植树造林谈何容易?因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造林创业极其艰辛。第一年造林千亩,成活率不到5%;第二年再造1240亩,成活率不到8%。两次造林失败,一度让这支年轻的队伍情绪低沉,动摇了人们的信心。

怀揣“不绿塞罕终不还”的决心,塞罕坝的建设者们顶风冒雪、夜以继日,反复试验改进机械,一块地一块地调查,一棵苗一棵苗分析。“山上能自然生长落叶松,我就不信机械造林不活!”时任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的王尚海同志下了狠心,带领职工在距离林场办公区不远的马蹄坑开展大会战。1964年春,全场党员干部职工齐聚马蹄坑挥汗如雨,饿了就着雪水啃冰冷窝头,大干三天,造林516亩,成活率达到96.6%,开创了国内机械种植针叶林的先河。王尚海激动地跪在山坡上,泪流满面。

从1962年到1982年,塞罕坝人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其中机械造林10.5万亩,人工造林85.5万亩,保存率达七成,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近年来,塞罕坝人在山高坡陡、土壤贫瘠的石质荒山和秃丘沙地上攻坚造林10.1万亩,百万亩林海构筑起“绿色长城”。

3.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鲜明特征。塞罕坝之路是播种绿色之路、捍卫绿色之路、绿色发展之路。塞罕坝人从创业开始就自觉地把安身立命的事业和前途与绿色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清楚认识到,要想做“乘凉者”就要先做“种树者”,要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就要先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有了良好生态才能有更好发展,有了良好生态才能有美好未来。他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几十年的坚守,塞罕坝终于实现了从荒山造林到生态育林、从提供原木材料到提供生态产品的转变。绿水青山现已成为林场职工与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塞罕坝由绿变沙、由沙变绿的沧桑巨变,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生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草木之成,国之富也。塞罕坝的百万亩林海,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1962年至2020年年底,塞罕坝森林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11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8%提高到82%。林木总蓄积量由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36万立方米。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相关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超过一百多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与建场初期相比,塞罕坝及周边区域小气候得到有效改善,无霜期由52天增加至64天,年均大风日数由83天减少到53天,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这是大自然回馈给塞罕坝的巨大财富。

从塞罕坝精神我们可以得出启示,“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种下希望,就能收获未来!”只要坚持绿色发展,中国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同时,一定会创造出生态奇迹。同时,也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才能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三)塞罕坝精神的时代意义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赋予了塞罕坝精神重大的时代和全局意义,塞罕坝精神成为新时代全党全社会必须学习和践行的伟大精神。这里,我讲几点学习体会。

第一,要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塞罕坝人之所以能够在与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中毫不退缩、铁骨铮铮,根本就在于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这是塞罕坝人的精神之“钙”。

在新时代,我们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体悟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激发全党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干劲。

第二,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塞罕坝的奇迹是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塞罕坝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的。同时,塞罕坝的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在创造奇迹的过程中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各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根本原因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我们必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方向正确、步调一致、力量集中的根本前提,是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强大底气。

第三,要始终保持精神韧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久过程,永远在路上。塞罕坝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态变迁,源于塞罕坝人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的接力与坚守。

在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宏伟而任务艰巨,前途光明而道路曲折。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质的突破,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中国贡献。同时,必须始终保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精神劲头,以大无畏的勇气面对和克服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

最后,我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来结束今天的讲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