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供给冲击
供给冲击,就是短期内涉及面非常广的商品或制度发生改变,导致企业成本全面持续大幅度上升,比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较为严重的滞胀现象,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对于我国而言,供给冲击主要表现在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如动力煤、铁矿石等,给企业的生产成本带来较大压力。面对生产成本的快速上涨、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提高,企业采取的最主要的应对措施有二:增加库存与签署长期价格协议,然而这将导致企业流动性的快速下降、库存压力的急剧提高。
可以说,我们的供给冲击是“三位一体”的,即成本上升、库存压力加大、流动性压力提高。2022年,我们一方面要做好保供稳价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就是要给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提供流动性支持。对于有效保障小微企业的流动性并给予小微企业更多的资金支持,我们既要在金融市场上想办法,又要从政府的角度来想对策,比如退返小微企业的增值税进项留抵等。
(三)预期转弱
预期减弱,主要表现在生产预期减弱、盈利预期减弱、收入预期减弱等方面。对此,我们必须要对预期减弱的后果有所认识,如导致低水平均衡,即在“三重压力”下,市场让经济走向增速较低、质量较差并出现损害性调整的“平衡”。对此,尽管处于预期减弱的背景下,我们仍然要推进市场形成更高速度、更好质量的平衡。
同时,我们还要对一些概念有所认识:比如为什么经济增速必须要达到5.5%?因为5.5%是我们创造的新增价值,其中很大一部分要用于老百姓的消费以及政府购买服务、采购商品,并通过消费来满足政府的运转、公共服务的提供以及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获得感的增强,而剩余的部分还包括折旧(维护)与债务的利息偿还。对此,如果我们每年创造的新增价值在减少,进而使净投资能力变为负数,那么就进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所以,我们必须要以10%的净投资能力与GDP比值为警戒区间。
那么,谁能够创造新增价值?实体经济。因此,我们不怕实体经济借钱,只要是用在了改造设备、提高工艺、创新产品等方面。也就是说,只要实体经济能够创造出更多新增价值,我们就可以有效克服债务风险,保持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稳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