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褚宝增:诗人的家国情怀(3)

三、词家辛弃疾

在历史诸国的立国过程中,北宋有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盗国”。由于急于立国,北宋没有把北方的燕云十六州纳入版图,导致北方无险可守,对上辽国几乎屡战屡败。而后,北宋急于复仇,与金国联合又是犯了巨大的错误,导致在辽国被灭后被金国所灭。父子皇帝被俘,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二次“南北朝”。

两宋军事实力的对比,可谓天壤之别。北宋不合理的重文轻武、将兵分离、皇帝过分干预以及分兵而治等问题,导致军队对外作战时可谓“十不敌一”。南宋初年的军事实力为什么强?因为为了报家仇国恨,军队有很多私人招募的死士,比如岳家军。但是,岳飞最终也因为皇帝的金令功亏一篑。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称得上是“千古第一词家”。辛弃疾出生在中国北方,但在他出生的13年前,北宋就已灭亡。他自幼随祖父辛赞生活,辛赞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因为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孙子身上,辛赞给孙子起名叫辛弃疾,还分别请来文武两位老师来给他授课。

21岁那年,辛赞去世不久,辛弃疾在济南暗中变卖家产,组织起了两千人的义军起义。由于起义军难以独立生存,他便率人投奔了在泰山中由耿京领导的有十万之众的一支声势浩大的义军,并担任掌书记。之后,辛弃疾与耿京商议,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归途中,辛弃疾得知耿京被叛将张安国所杀,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张安国擒回南宋建康,斩首市曹,名震一时。南宋洪迈《稼轩记》记载:“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从此,22岁的辛弃疾开始了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富国的具体规划,后又上《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但都未得到采纳和实施。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却又屡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

辛弃疾因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无奈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被称为“千古第一词家”。无论高楼远眺、寒窗夜读,还是旅途书壁、归隐题轩;无论移官留别、饯客送行,还是元夕观灯、中秋赏月;无论遣兴写怀、举觞祝寿,还是抚今追昔、谈史论经……辛弃疾那横戈越马、以复中原为己任的豪情壮志,那因受昏庸无能的统治集团压制、排挤、打击,长期郁积而成的满腹不合时宜,随时随处,一触即发。其弟子范开曾评价:“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故其词之为体,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无他,意不在于作词,而其气之所充,蓄之所发,词自不能不尔也。”这说明辛弃疾的词外功夫千古第一,造就了他词的成就千古第一,就像陆游所说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比如,从《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中,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以小见大、以破家喻破国的凄苦之心,尤其是“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一句,更表达出了南宋文人那种对残破河山、国家未能统一的郁结愤恨。从《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中,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那种既自我开释、又意欲有所作为的心情,尤其是“沈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更是把这种心情表达得跃然纸上。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