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梅敬忠:范仲淹“先忧后乐不为身”(3)

三、诤臣范仲淹:山高水长仁者心

范仲淹是千古谏臣。他上书言事,不避风险,进谏不息,多次因进谏而被贬官。曾经他反对刘太后垂帘听政,并要求还政于宋仁宗,因此遭贬外放。

范仲淹对不称职官员的处置是不留情面的。他考察官员,经常毫不留情地勾掉一些人的姓名。同僚富弼于心不忍,提醒范仲淹道:“十二丈(指范仲淹)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这句的意思是:你这一笔下去,将他罢免,他的全家都要痛哭。范仲淹回答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这句的意思是让一省的人哀哭,还不如让他一家人哭呢!

范仲淹曾讴歌严子陵淡泊名利的高风亮节,评价说:“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最后,范仲淹赞颂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徙知越州时,作有《清白堂记》。后来到邓州时,他又创建州学讲堂,名之曰“春风堂”,意即孔子如春风吹拂,万物得以生长。

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年高气衰,日增疾恙,事多遗忘,力不支持,渐渐地只能将政务交与通判等僚属处理。他担心长此下去,必会耽误朝廷大事。因此,范仲淹主动请求朝廷调他到一闲郡安置。本来,宋仁宗已经批准他徙知颍州,不想他却在赴任途中,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范仲淹临终所上《遗表》,全是对国计民生的关切,对宋仁宗的恳切希冀,并无一字谈及个人家庭的私求!据载,范仲淹下葬时居然没有新衣入殓,由友人集资才办理了丧礼。

明初诗人高启有诗赞道:“有宋名臣谁第一?公为国家真辅翼。丰功茂烈何煌煌?信与日月争辉赫!”

集“立德、立功、立言”之人生“三不朽”于一身,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毕生追求的愿景。有一不朽亦属难得,而范仲淹则兼而有之。

综观上述范仲淹修身为政的三大方面,不难看出他是忠臣、能臣、诤臣(谏臣与廉臣)的典范。他的一生轨迹,正是对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践行。

追根溯源,范仲淹的“忧乐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承前启后。从“惟命不于常”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再到《孟子·梁惠王下》中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鲜明地提出“忧民之忧”“忧乐天下”等时代主题,弥足珍贵。从此,“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作为一种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令历代仁人志士感奋不已。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