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喜迎二十大】叶堂林: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进展与成就(3)

(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成效

1.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产业协同进程加速

(1)非首都功能疏解为三地产业“链式”发展奠定基础

“十三五”期间,天津市共引进北京项目3062个、投资到位额4482亿元。截至2020年底,河北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法人单位24771个、产业活动单位9045个。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实现优化配置,推动了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发展。

2014年以来,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加快补齐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便民商业网点7000余个。

(2)以共建产业园区为抓手,促进更多企业参与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涌现出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国船舶集团涿州海洋装备科技产业园、北京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等一批创新产业园区及开发区,跨区域组建了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等一批市场主体。截至2020年底,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累计设立分支机构8816家 。

2.京津冀三地产业分工日益明晰

截至2020年底,京津冀在营企业总数435.44万户,三地在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72.29万亿元。与2014年相比,北京在营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占三地资本总额的比重下降9.57%,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

2020年,北京在营企业注册资本排名前三的行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天津在营企业注册资本排名前三的行业包括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河北在营企业注册资本排名前三的行业包括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其中,北京的研发、商务服务业具有明显优势,居产业链的研发环节和销售环节;天津的金融及租赁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优势,居于产业链的资本环节和销售环节;河北的制造业具有优势,总体处于产业链的制造环节。这也表明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定位和产业分工格局日趋明晰。

3.京津冀三地互投呈持续增长态势

(1)三地互投呈持续增长态势

2014年到2020年,京津冀三地互投金额从1495.29亿元增长至5304.11亿元,七年来增加了3808.82亿元,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

(2)北京成为三地互投的资本辐射中心

2014年到2020年,北京对天津、河北的投资额从897.42亿元增长至4273.81亿元。北京已成为三地互投的资本辐射中心。

(3)制造业协同步伐加快,河北成为主要承载地

2014年到2020年,北京对河北制造业投资额共计3012.83亿元,七年来增长了1055.01亿元;2014年到2020年,天津对河北制造业投资额共计121.71亿元,七年来增长了23.29亿元。

4.创新活力日益彰显,北京发挥核心带动作用

(1)创新网络逐渐形成,北京对津冀的技术辐射明显增强

一是逐渐形成了“以北京为创新中心,天津、石家庄为创新次中心”的京津冀创新网络。从城市间合作专利数看,2018年,北京与天津、石家庄的合作专利数分别为3056件和1729件,位居前两位,且二者占比总和超过50%;廊坊、保定、沧州、唐山与北京合作专利占全部城市合作专利数的20%左右,处于第二梯队,其他城市间合作专利占比均低于3%。二是北京对津冀的技术辐射显著增强,技术交易空间分布有所优化。

(2)三地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达5万件,北京约占87%

2014年到2020年,京津冀三地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从2.05万件增长至5.69万件,七年来增加了3.64万件,年均增长率为18.55%,近年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3)三地新增商标数达66万件,北京约占七成

2014年到2020年,京津冀三地新增商标数从22.21万件增长至66.11万件,七年来增加了43.90万件,年均增长率为19.94%,增长速度非常快。

(4)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科技服务、制造业等领域

2020年,京津冀三地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科技服务、制造业等领域。从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来看,京津冀位居前三位的行业依次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新增商标数来看,京津冀位居前三位的行业依次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以上是从四个方面看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成效。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范璧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