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董晓宇: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3)

(三)加强党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和社会参与

第一,形成“一核多元”的社区融合共治体系。要注意,党建引领,不是包办包揽,重点是建立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体系。比如,由社区综合党委、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等组成的“一核多元”的社区融合共治体系。

统筹社区、社会工作和社会发展,形成治理合力。我们先是探索“三社联动”的社区治理模式,就是加快推进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形成及时回应居民需求的社区服务体系。这是一个“大党建”概念。之后,疫情以来又提出了“五社联动”,即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通力协作、各尽其能,共同组成了社会关爱服务体系,从此被广泛运用在基层治理之中。

从社区建设到社区营造的转变,塑造共同体意识。过去的社区建设是靠党和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而现在的社区营造是由社区居民自下而上推动的,结果是塑造共同体意识。在基层治理中,党和政府要做到统揽不包揽、放手不撒手、到位不越位,大方向依然是强调自治。所以,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就体现在没事勿扰,有求必应,有事管住,无处不在。也就是说,在党建引领下,社区居民共同解决问题,强调的是自下而上,我们一起行动,体现了群策群力,共建共治。

第二,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基层服务机制。探索政务服务与自治服务、公益服务和市场服务、志愿服务与专业服务、集中服务和分散服务相分离而又相结合的基层服务运作机制。特别是发挥社工组织的作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形成社区发展良性循环。一些基层服务,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更多强调的是市场机制。也就是说,政府不要养人,可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方式,既降低管理成本,又提升基层服务质量和治理效能。

第三,发展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协商议事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发展协商民主”,把协商民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在基层治理中要建立一种民主协商机制或平台,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鼓励开展村(居)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各类协商的民主议事会。比如,在社区设立调解室,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都可以到这里解决。在农村,一个树下的空地,就有可能是个议事场,村民边吃饭边讨论,就把问题化解了。

第四,建立健全基层的各种政务公开机制。“公开”是当代公共治理(参与、机制、平台)的第一原则与要求。群众对基层工作有误解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也就是说,老百姓不知道我们基层都做了哪些工作、有没有徇私枉法等。这就需要一种主动的沟通,而沟通本身则需要一定的公开。只有公开了,很多事情就好解决了;只有公开了,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

第五,建立完善群众评价机制,不能仅靠问责。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引入外部评估,减少自上而下的考核与问责。这不是不问责,而是要划出红线,达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同时,引入外部评估,还可为基层肩负,让基层把更多精力放在服务上。而且,这种以老百姓需求和评价为主的外部评估,就是一种问题导向,推动基层开展精准服务。

(四) 党建要调动干事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在某些方面捆住了手脚,体现在基层治理上,就是怎么平衡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问题。一方面要守正,原则性问题要管住。另一方面要创新,在坚守原则下创新基层工作方式方法。这里面,如何平衡是一个大问题,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要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就要重塑发展和改革环境,建立真正的基层减负与赋权机制、清晰的问责清单机制、容错纠错的落地机制、公正客观的考核机制、事业为先的用人机制和比学赶帮的“赛马机制”。提升基层治理力,重点不在问责,而是在比学赶帮的“赛马机制”中认识问题,改进或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