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董晓宇: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4)

三、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共建机制上,以多元主体实现基层事务的合作治理。在共享机制上,宏观层面,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微观层面,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更加关注民生政策,强调公平正义的价值,调节社会的失衡,实现利益的分配与协调,从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在共治机制上,以系统优化实现基层治理机制整合与工具创新。我重点讲这个方面。

2021年,浙江成立了省委社会建设委员会,与浙江省发改委合署办公。这就形成了省委社会建设委员会管社会、发改委管经济,二者协同联动,从而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并通过组织机制协调,调动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质效。此外,北京在这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努力探索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体系,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社区治理机制,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社区管理服务平台。

(一)以系统思维推动系统治理

基层治理面对的社会问题非常复杂、多元,要以系统思维推动系统治理。也就是说,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突出前置防线、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处置,推进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以综合治理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

推进平安中国建设,要从应对危机向防控风险转变,提高对各种矛盾、问题的预测预警预防能力。也就是说,过去是应急,跟着问题跑,现在是向防控转变,从源头治理,减少应急。这不是说不要应急。处于风险管理环节末端的应急,是一种非常态治理,只有常态治理精细化,才能最大程度减少非常态治理。但若出现问题,还需应急做出快速反应。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大风险管理,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在事件发生前做出正确反应,赢得先机。比如,最近大火的新疆旅游,我们要想抓住这波流量,推动自身发展,就看能否通过风险预测预警预判快速做出反应。

(三)完善服务型的执法机制:从管制到服务

过去的行政执法是管制型的,而现在总体上是服务型的,体现在基层治理上,就是日常性管理和服务型行政执法。从管制到服务,背后就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

第一,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探索大部门与综合执法。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需增强乡镇(街道)行政执行能力,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赋予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权,整合现有执法力量和资源,完善基层行政综合执法制度。当前,我们实现执法重心和资源的下沉,在县(市、区、旗)一般实行“局队合一”体制,在乡镇(街道)逐步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以城管为主体)综合执法体制。

第二,加快行政执法的规范化建设,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其中,重中之重是严格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细化量化行政裁量的种类和幅度。而严格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重要内容,除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这三项制度外,还包括严格规范执法行为。这主要体现在:规范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比如协管员、临时工;行政机关调查收集证据必须客观、公正。

第三,倡导柔性执法,改进行政执法方式。倡导柔性执法,强调的是善管,或者说是规范执法。比如,“721”工作法,即“七分服务、两分管理、一分执法”。举个例子,某人违规摆摊,有关部门第一次发现给予提示,第二次发现做出警告,第三次发现就进行处罚。这种方式可以让被执法对象心服口服。另外,倡导柔性执法,以教育功能实现更好执法社会效果。行政执法,不仅仅是处罚,更重要的是发挥教育功能,通过讲清事理、讲透法理、讲明道理、讲通情理,使执法有力度,又有温度和温情,人民群众也会更加理解和配合。

第四,鼓励公民、企业善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督促政府真正守法、依法办事。通俗地说,就是鼓励民告官。

第五,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线,司法是保障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司法与执法的适度分离与制约,也就是完成运动员与裁判员的分离,实现司法对行政的矫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