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生态> 正文

穆松林:持续书写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5)

3.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北京市坚持“双碳”目标引领,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十四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规划,完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增加外调绿电,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减少化石能源消费;组织密云区、通州区开展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发展碳市场,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额超35亿元,建成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管理系统。

坚持经济生态化,修订新增产业禁限目录、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2000余家,发展10大高精尖产业,实施“新智造100”工程。建立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打造农业中关村等5个绿色技术创新高地。提高重点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推动出台《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对生态涵养区不再考核GDP,建立市级统筹、平原区与生态涵养区结对协作等机制,生态涵养区的5个区全部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出台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加快建设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开展节约型机关等7个绿色生活创建行动,2022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6%。传播绿色理念,开展生态环境文化周、低碳日等宣传活动。组织第一届“首都生态文明奖”评选,在全市选树100个先进集体和200名先进个人。

4.数字赋能生态治理

在大气污染防治支撑方面,坚持以精准治污为主线,深化大气环境溯源监测体系。在已有的天空地一体化三维监测网络基础上,持续开展PM2.5来源解析和污染过程追因溯源,为大气监管和污染应对提供技术支撑。

2022年以来,我们逐步建立“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力监”的方式,对空气质量及主要的污染源进行了全面监测。“天上看”,主要是指我们用200多颗遥感卫星观测北京市及周边区域的地面状况;“地上巡”,主要是车辆走航及近1万个工地视频开展巡检。“数据联”,主要是整合了环境、气象、污染源在线监测等数据开展实时的监控;“电力监”,是通过企业用电数据来验证企业的排污是否正常。通过上述的全面监测,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污染问题线索的实时监控和智能挖掘,达到问题精准、时间精准、区位精准、对象精准,有力支撑精准治污。

在土壤污染防治支撑方面,坚持以风险防范为重点,完善土壤环境监测,分层次、分重点、分时段开展土壤环境监测,进一步加强遥感手段的应用,加强对重点区域的动态监测。

在水污染防治支撑方面,我们坚持以“三水统筹”为目标,深化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完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传感器的应用,进一步提升重点流域水质监测预警与水污染溯源能力。不断完善水生态监测网络与评价体系,实现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转变,支撑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统筹管理。北京市通过生态补水实现流域内五大河流全线贯通,为城市河湖水生态环境复苏提供了稳定的保障。我们持续开展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在全市五大水系布设200余处监测点位,涵盖河流、湖泊、水库等不同水体。同时,在大兴区新凤河、丰台区园博湖率先搭建鱼类实时智慧观测平台,更直观、便捷跟踪评价治理与保护成效。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运用现代感知手段和大数据技术,大力发展智慧监测,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感知力。拓展传感器、卫星遥感、移动走航等监测技术的应用;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度应用,提升网络感知能力、技术实验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和智慧分析应用能力,强化监测信息的全面整合与深度挖掘,提升数据综合分析研判能力。同时,在做好全要素监测的同时,继续拓展碳监测等,全面支撑生态环境监管。到2025年,与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大监测”格局更加成熟定型,高质量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更加完善,监测评价制度不断健全,新技术融合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5.空间管控

北京市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实施水、土地等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开展统一确权登记,并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分年度编制全市和各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各区和6个市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严格国土开发的生态环境约束,出台《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实施意见》,实施“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出台生态安全格局专项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完成两轮百万亩造林、疏解增绿、留白增绿等国土绿化行动;保护修复天然林,实施封山育林、森林经营、森林抚育等工程;推行平原区生态林分级分类养护,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严格保护生态精华,出台《北京市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园林绿化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北京市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管理办法》。

6.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践行“两山”理论,持续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北京市园林绿化系统积极盘活园林绿化资源,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在园林绿化产业拉动绿色增长方面,北京市林果、花卉、种苗、蜂、林下经济等传统产业蓬勃发展,观光采摘、自然教育、森林康养、创意文创、展会经济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以林为业、生态增收。在以惠民政策带动农民脱低增收方面,北京市出台完善涉及生态补偿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山区、平原生态林养护管理吸纳8.7万农民就业,退耕还林后续政策惠及农户9.5万户,新型集体林场创造就业岗位1.1万个,绿岗就业已成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绿色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2014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致力于将京郊所有村庄建设成为“绿色低碳田园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健康舒适生活美、和谐淳朴人文美”的美丽乡村。

北京市先后发布《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2014—2020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行动方案》,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清脏、治乱、增绿、控污”,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

7.绿化建设

北京市园林绿化系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尊重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持续维护生态平衡,增强循环能力,努力展现生态和谐之美。在绿化建设中注重因地制宜,“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在潮白河、永定河流域营造了林水相依生态景观;在温榆河公园、黄村公园打造了林田相融合的特色景观;在浅山区促进山体休养生息,恢复了“绿不断线”的景观风貌。在植物配置时注重“复层、异龄、混交”,栽植一定比例的食源、蜜源植物和浆果、坚果类树种,结合地形整理营造小微湿地、人造灌木丛等生态保育小区,为鸟类和小动物提供食源、栖息和庇护场所。通过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式的保护、修复、治理,全面提升了北京市域内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完整性、稳定性、多样性。

持续推进疏解建绿、留白增绿,建成东城安德、西城广阳谷等一批群众身边的城市森林、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8.7%。温榆河公园、城市绿心公园、奥北森林公园等一批大尺度森林湿地公园建成开放,成为区域性生态绿肺和北京市民网红打卡地。

8.协同防治

深化区域协作机制,整体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2015年,京津冀三地环保部门正式签署《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以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2022年初,京津冀三地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的通知》,成立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工作协调小组,推动区域层面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目标、重大任务落地,协商解决跨省(直辖市)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此后,三地联合签署《“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环境联保联治、危险废物处置区域合作、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生态环境执法和应急联动、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六大方面的协同内容。

9.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北京市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全民行动格局初步形成。更多市民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千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参与了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北京环保儿童艺术节等百余场活动。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和环境监督,助力美丽北京建设,对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市不断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丰富了“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市民园长、绿色志愿者等市民参与形式;形成了“森林音乐会”等10余个各具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辐射人群近百万人次;建成了八达岭森林体验中心、西山自然观察径和休憩教育区等不同类型的自然教育示范区10处;西山林场、松山自然保护区等11家市属林场和苗圃被纳入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营造出生态文明全民共建、共享、共治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