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招。

【摘要】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45年后,中国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今天,围绕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主题,主要讲两个内容:第一个是改革开放1.0版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时间从1978年到2012年;第二个内容是改革开放2.0版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跨入新时代,时间是从2012年至今。

一、改革开放1.0版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

45年前,在外部,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1972年中美关系破冰、1978年中美建交;在内部,改革的呼声也日益强烈。由此,在内外共振之下,中国踏上了改革开放之路。

(一)第一阶段:“摸着石头过河”阶段(1978-1992)

这个阶段为改革开放前的探索时期,特点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1.为改革开放做准备

(1)思想准备。中国在开启改革开放前的这段过渡时期,最大的任务就是转变思想。具体有以下重大事件。

第一,反对“两个凡是”。“两个凡是”曾一度盛行于全党。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同志给党中央写信,批评“两个凡是”。他在信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高举和捍卫这面光辉伟大的旗帜,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邓小平同志对“两个凡是”的批评,成为随后全党解放思想的先导。

第二,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邓小平同志针对“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进行了批判,他指出,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莫名其妙!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这篇文章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在《光明日报》发表,当天新华社转发。5月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报纸也陆续转载。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文章很快引发了全国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对于这篇文章和这次大讨论,邓小平同志多次予以肯定和支持。

第三,通过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无论是“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还是真理标准大讨论,都触及一个重大原则性问题,就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过和毛泽东思想。所以,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起草“历史决议”要突出三条“中心的意思”:第一条,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第二条,实事求是分析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公正评价其中的功过是非;第三条,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总结,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争取在决议通过以后,党内、人民中间思想得到明确,认识得到一致,历史上重大问题的议论到此基本结束。也就是说,只有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党所走过的道路,全面总结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并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结论,才能结束争论,统一思想,才能顺利推进改革开放。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也由此胜利完成。

(2)干部准备。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但在当时,我国干部队伍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结构不合理,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据统计,1978年,干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18%,初中和初中以下的占49.5%。1980年,国家机关30多个单位的主要领导人平均年龄是63岁,其中55岁以下的仅占9%,66岁以上的占40%。1979年11月2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上指出,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四化”方针。之后,这一方针成为新时期党的干部工作的基本方针,用以指导各级领导班子和整个干部队伍建设。

(3)人才准备。现代化建设,需要干部,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那么,人才从哪里来?高等院校中来。而要让高校担起这一责任就要恢复高考。也就是说,通过恢复高考,为改革开放储备人才。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同志表示:我出来工作的事定了,至于分工做什么,军队是要管的,我现在还考虑管科学、教育。他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在邓小平同志的推动下,我国从1977年起恢复高考,无数青年通过高考改变了人生命运,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4)对外开放准备。走出国门看世界。1978年,中央决定派人出去看看,其中以谷牧同志为团长的赴西欧五国代表团最为重要。这次出访使我们认识到,发达国家发展很快,我们之间的差距很大,必须迎头赶上。不仅如此,邓小平同志也有两次重要出访。

第一次是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同志访问日本。期间,邓小平同志乘坐新干线从东京去关西时,记者问他有何感想。他说:“快,真快!就像后边有鞭子赶着似的!这就是现在我们需要的速度。”“我们现在很需要跑。”他还说:“这次访日,我明白什么叫现代化了。”也就是说,邓小平同志在这次访日中感受到什么是现代化。

第二次是1979年1月25日至2月5日,邓小平同志访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第一次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决心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坚强意志,充分展现了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伟人风采,他用实际行动为中国刚刚起步的改革开放做了最直接、最生动的宣传,在美国刮起了一场“邓旋风”。

2.改革的启动与展开

(1)党的基本路线初步形成。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在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特别强调,我们“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篇讲话成了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成为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随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也就是说,我们确立了“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来又加上了“两个基本点”,一个是1978年提出的改革开放,关乎发展动力的问题,另一个是1979年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关乎发展保障的问题,由此就初步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对内改革的全面展开。改革开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党的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它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这里,我们重点介绍对内改革的开展。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

一是革新传统政治体制,解决权力过度集中的现象,加强党的集体领导,改革选举制度;二是革新领导体制,推动党与政府、人大、政协关系的正常化,重视用法治治理国家;三是加强党内民主,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同时设立过渡性机构,也就是顾问制。

第二,经济体制改革。

一是改革在农村率先突破。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的改革从安徽开始。这里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同志。1977年6月,万里同志来到安徽后,深入皖南的芜湖、徽州、池州,淮北的阜阳,皖东的定远、凤阳、嘉山等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对定远县农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只求吃饱饭的简单要求,张家农户一根木棒就能撅走全部家当的贫穷境遇,凤阳农民为讨饭扒车外流的情景,深受触动。他意识到农村工作的核心问题是: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搞好农业生产,迅速提高全省农民生活水平。因此,大力支持和推广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做法,推动了安徽省农业管理体制的变革,为开辟中国农村改革的新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事实上,安徽搞的农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一直争议很大,但却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大力支持。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之后,从1982年到1986年,党中央连续发布5个中央一号文件,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走向全国,深入发展。据统计,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8000亿斤,人均粮食拥有量达800斤,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这就是改革形成的巨大生产力。

二是学习农村改革,推动城市改革。借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城市改革的开展,从实行国有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到混合所有制改革,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时间,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举个例子,“傻子瓜子”。改革开放初期,年广久创制的“傻子瓜子”非常受欢迎,生意越做越大,不仅雇了很多工人,而且还赚了很多钱。但争议却一直不断,一方面个体经济发展尚未突破一些“禁区”,另一方面雇工经营是否涉及剥削问题也引发社会争论,年广久更是因此被抓了几次。邓小平同志在得知这个事情后,肯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并对一些人争论新生事物的姓“社”姓“资”问题,明确表示要“放一放”和“看一看”。

三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向市场经济深度转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简单来说,就是生产、分配都由国家说了算。虽然短期内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但从长期来看,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而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再到市场经济体制深度转轨。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