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彭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5)

(五)“八个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作出“八个坚持”的精辟概括。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穿到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决确保中央权威和政令畅通。

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增强政治定力,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照搬任何外国模式。

三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这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决反对一切民族分裂活动。

四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这是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必须确保各民族享受和履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反对狭隘民族主义。

五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必须明确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做到依法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和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相统一。

六是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民族工作的主题,必须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必须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七是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这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必须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八是坚持依法治国,这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必须坚决维护宪法权威和法律尊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八个坚持”是对我国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涵盖了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政策、制度、法律等各方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远见和卓识,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

(六)“九个坚持

2019年,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九个坚持”对新中国成立70年民族工作宝贵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年前,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70年沧海桑田、波澜壮阔,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一是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三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四是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是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六是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七是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八是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九是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总体来看,“九个坚持”涵盖了党和国家的基本经验,是对新中国70年民族理论政策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进一步拓展,是深化新时代民族领域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第一个和第二个“坚持”强调的是民族工作的依据,第三个到第七个“坚持”强调的是民族工作的内容,第八个和第九个“坚持”强调的是民族工作的机制。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