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京红色文化的内涵
(一)“红色文化”一词的由来
近年来,对“红色文化”一词的使用越来越多,如《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昂扬向上的红色文化、充满生机的当代文化”。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根据我的初步考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使用“红色文化”一词。2021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要求“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这一次是习近平总书记单独使用“红色文化”一词。
(二)红色文化的内涵
内涵在逻辑学上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从文化到革命文化内涵流变来看,红色文化就是以红色指代中国共产党或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广义上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狭义上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锻造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需要说明的是,目前,我们对“红色文化”内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上文提到的广义和狭义的“红色文化”内涵是我个人的理解。
(三)北京红色文化的内涵
从红色文化广义和狭义内涵上推论,北京红色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北京地区创造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狭义上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北京地区锻造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以上都是我的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三、北京红色文化的外延
与内涵相对应的是外延。外延在逻辑学上是指,适合于某一概念的一切对象,即概念所指的一切事物。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在观念形态上作为这种新的经济力量和新的政治力量之反映并为它们服务的东西,就是新文化”。“观念”即思想意识,“观念形态”即意识形态。从“观念形态”出发,北京红色文化的外延涉及物态、非物态两大范畴。
(一)北京红色文化的物态范畴
1.北京红色文化遗存
北京红色文化遗存,从时间上看,出自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但是,有些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内容的纪念设施,即使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也纳入其中。从地域上看,在北京市现行政区划范围内。从标准上看,主要是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北京的历程、反映红色文化的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但一些与之相关的遗存,如国民党军队抗日战场遗址,日军屠杀中国百姓遗址等,均以“相关遗存”方式纳入。从分布范围上看,北京市现行政区域内,即16个区范围内的红色遗存。从分布特点上看,城区多、老区多以及党的创建时期多、抗战时期多。从总体数量上看,截至2019年9月,北京市共有红色遗存227处、相关遗存36处、纪念展示教育设施9处,合计272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增加3处, 共有275处。
这些红色文化遗存主要存在于,206家北京市级及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2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1家全面从严治党教育基地;北京的“一城三带”,即历史文化名城和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北京红色文化三大主题片区,就是以北大红楼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片区,以卢沟桥、宛平城为中心的抗日战争主题片区,以双清别墅、天安门为中心的建立新中国主题片区。
2.北京革命文物
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8处、可移动革命文物2111件/套。其中,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9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59处。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涵盖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包括3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535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