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背景分析
(一)国际产业正在加速转移
全球共历经四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目前正处于第五次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历次国际产业转移都以比较优势和资本逐利为底层逻辑,伴随着世界制造中心的转移,以跨国企业、大型垂直一体化企业为载体,以外国直接投资为工具,具体表现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不断细化和地理扩散。此前,我国得益于承接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但尚未完成产业升级和价值链的高端跃升,就已成为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转出地。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以英国为起点,共历经五次国际产业转移。第一次产业转移导致英国综合国力下降与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形成。凭借第一次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英国工业实现飞速发展,1860年英国制造业份额约占全球份额的五分之一,工业发展达到鼎盛期,综合国力居于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国内生产要素供给不足、成本上升逐渐凸显,产业容量趋于饱和,海外市场开拓能力和动力强劲,呈现出比较优势下降但竞争优势明显的局面,开始向海外殖民地转移产业。美国凭借开放的政策和丰富的要素资源,成为全球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吸引了众多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投资,助力美国制造业迅速崛起。第二次产业转移优化了美国的产业结构,日本和德国成为“世界工厂”。20世纪50年代,国际产业由美国流向日本、德国等地,开启了第二轮国际产业转移。在此期间,美国以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契机,在国内集中发展集成电路、汽车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日本和德国承接了美国转移过来的纺织、钢铁等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全球价值链中的“世界工厂”地位,美国也凭借产业结构优化转而进入以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期。第三次产业转移导致“亚洲四小龙”实现经济腾飞。20世纪60年代,日本、德国同样开始面临成本上升、市场狭小等问题,亟须对本国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遵循比较优势理论,首先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等具备廉价优良劳动力优势和临海等先天优势的地区转移,随后将产业转移范围扩展到了电子、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领域,成就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第四次产业转移最主要的特征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从全球产业链低端环节参与国际分工。到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先后完成工业化,工业规模增加与比重明显下降并存,产业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凭借廉价的土地、劳动力要素资源,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政策优势,顺势承接来自美国、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近年来,美国推行“小院高墙”战略,通过加征关税、技术封锁和供应链脱钩等手段不断升级对华贸易摩擦。这种单边保护主义政策虽然短期内对中国制造业造成一定冲击,却意外加速了中国产业的全球化布局和转型升级。面对贸易壁垒,中国企业以“走出去”战略积极应对:一方面向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能,规避高额关税;另一方面通过海外并购、绿地投资等方式在欧美市场建立本土化供应链。这种被动转型正在转化为主动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高端制造出口逆势增长,同时带动了国内产业链向数字化、绿色化方向升级。历史经验表明,封闭的围墙终将束缚自身发展,而中国产业在压力下展现出的强大韧性,恰恰印证了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当前产业转移既是应对贸易摩擦的战术调整,更是中国企业构建全球价值链的战略机遇。
(二)世界经济仍在微弱复苏
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转折点,世界经济步入深度调整和转型发展期,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交织,新旧动力转换难以无缝接续,经济步入弱复苏小周期。未来,人口加速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和劳动供给形成深层抑制;通用技术创新难有新突破对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投资形成深层抑制;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空间大幅收窄,依靠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难度明显上升等等诸多因素将继续抑制消费、投资和供给,加之经济全球化面临新的结构性挑战、国际贸易仍将疲软,世界经济预计持续呈现弱增长态势,全球经济将在较长时期呈现弱增长态势,总体风险偏于下行。
近年来,由于中国人力成本上升,造成部分外资企业开始撤出中国市场,部分国内加工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向其他成本更低的国家寻求投资发展机会。这些都是企业正常的经营行为,符合产业梯度转移,资本由高成本向低成本地区流动这一客观规律。
拉动全球贸易增长的“大三角”关系趋弱。金融危机以来,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对进口的拉动效应减弱,2002-2008年美国GDP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货物进口额增长3.5个百分点,而2011-2014年GDP增长1个百分点仅带动货物进口额增长1.8个百分点;与之相应,中国出口额持续下降,2015年萎缩2.9%。东亚生产网络外需疲软及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导致全球对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速大幅放缓,对出口国经济增长形成明显制约。随着“大三角”关系趋弱,全球贸易量增幅显著降低,低迷的国际贸易反映出全球需求乏力,预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不会很快。
(三)国际经济秩序加速重构
当前,国际地缘政治秩序正在发生演变。当今时代,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一种全新的国际地缘政治秩序正在萌生,多极化现象愈加明显和突出。国际经济方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看,全球经济秩序正面临深度调整。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几十年中,世界经济整体形成了北美经济圈、欧盟经济圈和东亚东南亚经济圈等三大经济圈。
从特朗普政府时期开始,美国就希望通过重塑全球供应链阻滞中国的产业发展,并不惜引发中美贸易摩擦,促进“在岸生产”以复兴本土制造业。拜登政府不仅没有取消特朗普政府对华输美产品加征的关税,还试图联合西方盟友,进一步压制中国的产业升级。如联合欧盟的贸易和技术委员会对中国实施高技术封锁;联合荷兰、日本对中国实施半导体出口管制等政策;提出“友岸外包”等“脱钩断链”的贸易政策,等等。应该看到,无论是以“在岸生产”为目标的国内产业支持政策,还是以“友岸外包”为核心宗旨的国际产业外交,都是“小院高墙”的产业链重塑策略,是人为破坏市场规律的行为,其实质都是美国政府试图通过有形的内政与外交之手,强行改变原来由市场驱动的全球产业布局。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其后果就是扭曲资源的最优配置,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最终是不可能成功的。在高技术领域,中国还面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体的围堵封锁。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以保护国家安全和知识产权为名,限制出口多种对中国发展有利的高技术产品,打压多家中国高技术企业。
三、中美贸易战
(一)关税的本质
简单地说,关税就是由海关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商品征收的过境商税。按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说法,货物通过经过关境时,从远古以来就要按惯例付钱。在全球经济的大棋盘上,关税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它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更是调节国际贸易、保护国内产业的关键手段。
尽管各国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狭隘的经济利益频频掀起关税战,筑起贸易壁垒,但企业永远会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寻求成本的最小化,这是经济规律不可逆转的洪流;而普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更丰富商品、更优质服务的需求,也永远不会因政治博弈而止步。历史一再证明:任何试图用关税锁住消费者选择、用禁令阻断企业效率的举动,最终只会被全球市场的汪洋大海所稀释。当有关政府挥舞保护主义大棒时,企业和消费者早已开始用脚投票——他们才是全球化最坚定的推动者。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治理体系深刻调整,全球贸易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有所抬头,关税再次成为各国贸易政策的重要工具。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采取了提高关税、设置贸易壁垒等措施,引发了贸易摩擦和争端,导致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影响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
(二)中美经济相互依存
中美关系很大一部分是以贸易为中心的,两国多年来一直是彼此的主要贸易伙伴。在2018年爆发的关税争端之后,两国之间的关系略有受损,但2024年双边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仍然很大。在商品贸易方面,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远远多于向亚洲国家出口的商品;而服务贸易则相反,中国从美国购买的商品多于其销售的商品。
除了直接贸易之外,中国和美国也通过过去十年不断增长的供应链联系而变得日益相互依存。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公司网络,它们共同提供原材料、中间部件或专门知识,以生产可在国内或全球消费的最终产品或服务。虽然贸易和供应链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可能很难解开,但随着双边紧张局势升级,美中两国之间的投资量已经下降。
中美经济相互依赖,中国是美国15%进口商品的主要供应国(市场份额80%-100%),价格比其他供应源低40%。52%的美国进口商品,中国较世界其他地区价格低0%-50%,另有21%的商品价格低50%以上。在大多数品类中,中国相比竞争对手具有显著的价格优势。中国进口在家电、家具和鞋类等家庭用品占美国总进口额的比例超过80%,而中国在这些品类的全球出口份额也超过60%,远超其他国家。短期内,这种高度依赖很难通过其他出口国填补,因为其他供应方缺乏足够的产能。
美国经济因为贸易战而面临较大困难。美国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按年率计算萎缩0.3%。美国贸易逆差也并无缩小。2025年3月国际贸易逆差为1405亿美元,高于2月份的1232亿美元。3月份的出口额为2785亿美元,进口额为4190亿美元。
据贸易追踪机构Vizion的最新数据,自2025年1月份以来,美国对全球的出口下滑已蔓延至大多数美国港口。俄勒冈州波特兰港的出口量降幅最大,达到51%,而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港作为一个大型农业出口港口,出口量下降了28%。塔科马港的玉米、大豆和其他农产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包括日本、中国和韩国。洛杉矶港的出口量下降了超过17%,而佐治亚州的萨凡纳港——2025年美国农产品集装箱出口最多的港口——出口量下降了13%,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港出口量下降了12%。
中国国内市场巨大,经济韧性较强。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2023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旧金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强调,我们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长期稳定发展。还特别指出中国经济具有“四大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这“四大优势”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有利条件。我国拥有规模庞大、层次多样、潜力巨大、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韧性和潜力所在。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李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