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李君如:深入学习《江泽民文选》 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3)

三、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党中央决定出版《江泽民文选》,要求全党把学习《江泽民文选》摆在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党员理论学习培训的重要地位,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在中央作出的关于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决定中,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说《江泽民文选》“为我们巩固和加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了最好的教材”。我们相信,《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必将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因此,在学习《江泽民文选》的时候,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到,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一)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丰富和发展。

我们应该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丰富和发展。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改革攻坚阶段和发展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进一步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可以这样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这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持和继承。

应该看到,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都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持和继承。

比如,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思想,既是对邓小平理论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逐步消灭城乡差别等重要思想的全面继承;也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我们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要有新思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速度和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的全面继承。

比如,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战略思想,既是对邓小平理论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等重要思想的全面继承;也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我们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这些重要观点的全面继承。

又比如,提出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既是对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等重要思想的全面继承。也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这些重要思想观点的全面继承。

由此可见,新时期以来,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党在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上的基本主张、基本观点,始终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

(三)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以后一再强调,要高举旗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使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这一前提下,坚持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矛盾,在实践中进行新概括,形成新论断,从而体现了继往与开来的最佳结合、坚持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比如,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思想,从又好又快是本质、“五个统筹”是关键改革创新是保证这三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而就具体的操作路径而言,也有三个方面的新发展:一是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我们党强调,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而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就为我们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走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二是提出了“两个战略机遇期”的重要论断。我们党强调,本世纪头20年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就为我们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的国家战略,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通过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道路,到本世纪末,把我国初步建成创新型国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三是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重要思想。我们党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强度较高的时期,经济发展和能源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和牺牲环境来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路子再也不能走下去了。这就为我们把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减少对国际社会能源和资源的过多依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应当明确,这些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也都有体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十六大以后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把这些思想表达得更明确、更系统,贯彻得更自觉、更坚定了。

再比如,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重大战略思想,从国际大局与国内大局相统一、对内政策与对外方针相结合的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进一步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及关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方面的重要思想。

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同我们党的第二、第三代领导核心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质要求也是完全一致的。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都强调,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既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培育“四有”新人。因此,决不能把以往的发展理论说成是见物不见人的,只讲经济发展不讲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所谓“物本主义”和庸俗发展观。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