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好又快发展,共建共享和谐——学习《政府工作报告》体会(3)

核心提示:樊书生在中南海座谈会上的一席话,可能要翻开中国农民工发展历史的新一页……过去的政府工作报告侧重于经济,今年的报告更加突出民生……这次两会受到全国人民高度关注,仅网民向总理提问已超过2600万人次,排在前五位的问题是医疗、住房、教育、社会公平、反腐败……

二、两会期间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热点话题

我大体归纳了一下,两会期间有这么五个热点话题,或者说两会期间使用频率最高的五个关键词,一是又好又快,一是三农问题,一是节能减排,一是教育公平,一是改善民生。当然,我说的是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要说整个两会的,当然还有《物权法》、《企业所得税法》等内容。

1.又好又快

我们注意到,今年两会期间,过去提的“又快又好”变成了“又好又快”了,好字排到了快字的前面。我们注意到,2006年12月1号的《人民日报》说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明年的经济工作,决定开中央经济工作会。在这个会上,总书记讲话里就提出,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对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也提出来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随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正式提出2007年我们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并且在总书记的报告中,也给出了一个论断,就是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这是一个很高的论断。然后,就是《政府工作报告》里重申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所以这个提法是在中央的决策当中不断发展而来的。

我们提了好多年的又快又好,现在首次变成了好字打头,又好又快。那么,最初是什么时候在中央正式的文件里提到又快又好呢?我就查,查到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小平说,我们要有经济效益较好,而又发展较快,创造这样一个新的局面,那么这个就是经济效益较好,又发展速度较快。这是一个又快又好。随后在1993年,经济在上半年开始有点过热,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关注到经济动向,提到了要注意又快又好的发展,这是首次使用又快又好。所以从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提出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到江泽民总书记在1993年讲实现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那是强调,在快的同时也要注意好,但还是把快放在前面了。一直到200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还是提又快又好。直到200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们才把它调整为又好又快。这就是说,又快又好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这样提的。再往前追溯的话,大家就会想到,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我们党的总路线叫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我又查了一下这个多快好省是什么时候先提出来的,那是1955年毛主席在讲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时候,说我们要又快又多又好。到1956年,《人民日报》社论按照毛主席的精神,首次使用多快好省。

就是说,开始提这个的时候,不论是办合作社,还是当时的党内工作,侧重点是说现在快了,咱们求点好,但是搞着搞着求不了好,他就求快去了,急于求成,后来变成了大跃进。所以说,这个是我们建国以来的探索,从多快好省到又快又好,到了现在又好又快。那么,为什么现在提出又好又快,把好提到前面去了呢?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解决我们经济发展中现有的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这迫切要求我们把好放到前头。这就是说,又好又快既有现实的可能性,又有迫切的必要性。

那么,为什么提出要又好又快的发展?怎样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归纳了一下,一个是可能性,一个是必要性。

从可能性上来讲,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我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成就和变化成为我们现在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样新的历史起点的一个基础条件。这个基础条件,我把它概括为六大历史性变化:第一就是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一定程度的相对过剩;第三,经济运行由大起大落转变为快平稳;第四,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排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4位;第五,外贸总额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排27位上升到第3位;第六,人民生活由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人均GDP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300美元上升到近2000美元。

下面,我就对这六个历史性变化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先从经济运行上讲, 1953年我们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了,那就是“一五”计划。那时候,我们刚刚取得全国胜利,经过建国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我们开始做五年计划,可以说我们还没有经验,经济上还不知道怎样做这样大规模的现代化投资、工业等项目。毛主席当时就派周总理、李先念等人到苏联去学习怎样做五年计划。我们的三年恢复时期都很顺利,1953年一上手,这个增长率就达到了15%左右。因为没有经验,五年计划一开始做的规模比较大,跟着1954年、1955年经济就支撑不住,支撑不住就要回调,这个增长率就下来了。什么支撑不住呢?原材料支撑不住。因为我们的投资规模太大了,工业消费品支撑不住,因为你把这个精力都放在原材料上去了。另外,粮食也支撑不住。当时我们受到了三大瓶颈制约,第一是生产资料,特别是原材料,煤、电、油、运等;第二是工业消费品,就是因为你去生产原材料,工业消费品也受到了影响;第三是农业受到影响,特别是农业支撑不住,没有粮食吃,工业马上就得下来。

毛主席当时也看到这个情况,就觉得我们这样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没有办法来支撑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因此就需要农业的集体化。这样到了1955年,就掀起了“一化三改”的高潮,一化是工业化,三改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还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到1958年就变成了大跃进,这样1958年的经济增长一下子达到20%以上。紧接着,我们又遇到了三大瓶颈制约,到1961年、1962年进入了负增长。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整个就形成了一个大起大落的周期。1958年经济增长是20%出头,1961年负得最深,是负的二十九点几,一个峰一个谷,这个落差相当大,将近50个百分点。当然也包括自然灾害,苏联撕毁协议,给我们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

经过了60年代初期的调整,到1964年我们就进入了第三个周期。1964年我们开始进行三线建设,这个经济增长又起来了。随后又落下来,一直到1967、1968年,进入文化大革命初期,这个经济又是负增长。随后1970年是三线国防建设的后期,经济又上去了,最后又下来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发展始终是一个不死不活的状态。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是第五个周期。

1978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国人民热情很高,经济又起来了,到1981年又有一个小的调整,这就是第六个周期。随后到1984年经济再起,到1986年是一个调整,这是第七个周期。1987年经济发展又起来,1990年又是一个调整,这是第八个周期了。1991年经济又回升起来,在1991年回升态势下,1992年初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总结我们前期改革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小平同志借助1991年经济回升的态势,在南巡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的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

由于我们的改革开放在80年代主要是从价格入手的,当时我们计划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很大的改变,所以这个经济在1992年一推动又过热起来。到1996年是一个调整,实现了软着陆,之后又遇到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一直到1999年,经济连续七年平稳的下滑,这是第九个周期。到2000年经济发展进入第十个周期,一直到2006年,我们看到经济发展在经历半个世纪的上上下下波动,进入第十个周期,才实现了在8%—10%这个曲线上非常平稳的运行,可以说,这是来之不易的。

我们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有四个高峰,1978年、1984年、1987年、1992年这四个高峰,经济增长率都在11%以上,和过去的15%比已经是下降了。到第十个周期,中央一再调控,就是控制不要超过11%。

大家可能会问,一再宏观调控怎么不起作用啊?我们要知道,现在的宏观调控不是像过去那样的调整,不是硬性的把经济从10%给压到8%、6%,而是在经济还没有形成过热的苗头的时候就开始宏观调控,这样就能保证经济增长保持在10%左右的位置上,经济也才能够持续。现在我们基本上收缩到8%—10%这样一个平稳的曲线上。

我们能得到这样一个经济平稳运行的环境,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摸索奋斗,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还有失败的教训,才赢得的。从经济总量来看,在1978年是3600多亿元人民币这样一个水平。经过改革开放之初的八年,我们上到了一万亿元,平均每年扩大800多亿元。又经过五年努力,就上到两万亿元的台阶,平均每年扩大2200多亿元。90年代初以后,我们看每年就是在万亿以上,三万、四万、五万、六万、七万,一直上到2006年,我们上到了20万。就是说,从1992年到2006年期间,我们GDP总量每年平均增加是11000多亿元。所以我们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又快又好”中的“快”已经很突出了。扣除价格的因素,2006年我们的经济总量是1978年的13.3倍,这28年中平均每年增长9.7%,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举世瞩目的特点就是“快”。如果没有特别的情况,2007年很可能我们会超过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

再看进出口总额。在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我们是206亿美元的进出口规模。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上写的是1.76万亿美元,排在美国和德国的后面。这个成绩是很显著的。

再看人均GDP。我们从1981年开始有汇率,在当时的折算下,1981—1987都是在300美元以下。到了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上到400美元左右,最高一年是517美元。随后这个线就开始斜着就往上走了,按照最新的统计, 2006年近2000美元。这个发展是很快的。

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都是很熟悉的,当初是票证经济。北京是1953年的11月1号从面粉购买证开始,就是说,是从粮食开始的。结束在1993年,结束在粮票上。票证正好纵横40年,开始于粮食,结束于粮食。

以上说明,在当年短缺经济的背景下,你想解决多快好省,做不到。那么,首先还是要快,在快的当中来求好。我们一直奋战了半个多世纪,到现在我们终于有了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大变化,可以开始往以好为主,好中求快这样一个路子上走。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