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期间的职业礼仪
奥运期间,我们除了要注意文化上的差异外还应注意职业礼仪。因为我们所有的各国客人,会到我们商场,各个场所去活动。那么我们各种职业人员如何对待他们?我讲一个例子,我在瑞士亲自碰到的。当时有个国内代表团到瑞士的商场去买东西,有一个人带了一个很好的照相机,买东西的时候丢了,第二天早晨,团长说一定是丢在那个商场了。然后商场一开门,他们就进去了。进去的时候,迎面就看到那个售货小姐向他们微笑,尔后就把照相机还给他们了。我们按照中国人的文化习惯,就问小姐什么名字。那位小姐说,为什么?“我要向你们的经理写一封表扬信,表扬你拾金不昧”。然后那个售货员觉得很奇怪说,没有必要啊。千万不给我们总经理写什么表扬信之类的,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这是我们每个职业人员最起码的道德,也没有什么好表扬的。
所以这里就看到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奥运会时各个服务部门,都能够这样对待外国的朋友,那会给大家留下一个非常好的印象。我们现在最担心的是这样一些情况,比如说他们去逛不管是商场,或者各个商店,有一些小商小贩,他们就拼命地抬高价钱,在这个时候好像可以宰一刀的样子。这样子的话,对外国的朋友是非常不好的。一位外国专家告诉我,近年来各国奥运会,从酒店行业来讲,最成功的是澳大利亚的悉尼。
悉尼搞奥运会的时候,他们在开会之前,所有的酒店行业同仁订了一个协议。说这次奥运会是非常难得的一次机会,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宰客。就是说所有的酒店的价格适当有一点提高是可以的,但是绝对不要超乎寻常,不要抱着这种暴利的思想去宰客。结果呢,影响非常之好。所以大家知道,悉尼从那次奥运会之后,他们的旅游业和酒店业得到大大发展。因此我非常希望,我们的服务、商业等行业都能学习悉尼经营思路,它也是一种职业文明。
更为普遍的社会礼仪问题 首先是“称呼”,中国人有尊老的传统,喜欢用辈份排列,把对方放在长辈的位置上去称呼,我讲一个例子,有一年,克林顿总统首次访华,到上海一个社区去参观,参观的时候,那些孩子们都已经是在幼儿园训练好的,要求见了克林顿总统来了以后,齐声欢呼克林顿爷爷好!克林顿爷爷欢迎您!克林顿那天来了之后,经过翻译他得知说叫他爷爷。“我有这么老吗?”克林顿心里有些迷惑。然后呢,有一个孩子就叫他比尔,比尔是他的名字,克林顿是他的姓。那个孩子三四岁,爸爸妈妈抱着,他就比尔比尔地这么叫,还天真地去拽他的衣袖然后克林顿很高兴。一下把那个孩子抱起来。所有的记者,都抡拍到了这一景象,第二天早晨世界各大报都以显著地位登出来,说克林顿总统和中国的孩子零距离。这个是多么好的影响,因为那个孩子的爸爸是瑞士的留学生,这个孩子从国外受了影响,就这样称呼得到了外国朋友的认可。所以说,由于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得出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除了称呼之外呢,还有握手。这个握手,你别看是礼仪上最简单的事情,但是我们很多人不会握手,这也不怪我们的朋友们。
近年来,我也听了一些礼仪讲座,看了一些礼仪的书,但是其中有的是一些误区,为什么呢?他们常常把18世纪欧洲,甚至是17世纪的欧洲宫廷里头的那些礼仪搬到中国来,因此呢,常常告诉人们说,女士怎么跟男士握手呢?第一是说男士不要先伸手等待女士先伸手,没这一说。我跟那么些外国女士握手,没有说一定要等着对方,你这样等,中国的女士是不会伸出来手来的,所以经常有这种尴尬的事情。我作为外交官在使馆,经常见到一些国内来的女士或者留学生,她们不伸手我就伸手。我伸手,她们有时候还不怎么跟你握呢。有时候跟你握呢,只握手指部分,那是错的,只那么一点。握这么一点,我觉得心都凉了,这位女士您怎么那么“高雅”?那么“高贵”啊?我跟那么多外国的女士握手,都是那么热情,饱满,很真诚。但是我们中国的女士都是跟人家握这么一点,这是非常不好的。一定要纠正。
靳羽西女士《魅力从何而来》,一书中对中国女士握手的方式也作了批评。今天时代在发展礼仪也由教廷,宫廷走向世俗,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明,同时,融进了道德与职业伦理,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文化规范与习惯。我们把这叫做“精神文明”建设 我看很好。 我告诉各位,我是学西方文学的人,在18世纪的时候,在贵族之间,他们那种优雅和礼仪我们千万不能学,现在连西方人都已经放弃了。比如说他们喝水的时候,不叫喝水,叫“喝水“多难听,这不是很俗气嘛。那怎么说呢?他要说:“太太,我是不是可以润湿一下我的咽喉”。天哪,多累啊。所以说呢,不要把那些18世纪、17世纪的礼仪搬到中国来。 总之一句话回到主题,-握手各位女士们,你们应该大方,真诚地和别人握手,目光注视对方用手掌和手指部分相握,不要只是碰一下就了事。
有时候在西方,不仅是握手,他还跟你贴脸,那咱们中国人暂时先不主动贴脸也可以。在欧洲,我有一次去见一位教授,我跟教授是多年的朋友,但是他夫人是第一次见,我们一见面,她跟我贴脸,我当然得贴过去啊,我不贴过去的话,是非常失礼的。但是贴脸和接吻是两回事,常常我们中国朋友会把贴脸弄错了。我这不是跟你开玩笑,几年前我有一次在国外学校发证书的时候,学校董事长是一位女士。她把证书发给我们酒店的一个总经理的时候,她就跟我们中国总经理贴一下脸,我们中国的总经理就不知所措了,就把这个嘴移过来,坏事了,然后呢,大家都笑啊,怎么可以这样呢。因为他不知道啊,人家跟你贴脸,只是贴脸,到此为止,不能越雷池。 就是说这样一些礼仪上的分寸非常之重要。也就是说握手要热情,那么贴脸要注意。还有一些比如说女士优先的惯例,大家都知道女士要优先。那么这个女士优先怎么体现呢?就是走在马路上,你要靠外边。下楼梯,你走在前面,也是对她的一种保护。进电梯,一般来讲,外国人都是会让女士的,甚至我有时候陪着我们一些外宾,尽管他很有地位,但是要与接待方的女士在一起外宾还会请女士先上电梯,然后我们女士就说您是外宾,您先请。于是两人就推来推去,我就很为难了,现在我干脆跟各位说,如果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外国人在电梯门口,不管是运动员或者是什么,他见了我们中国女士,他要请你优先的话,你就可以在前面,表示一下谢谢就可以了。因为拒绝他人的善意也是一种失礼行为。
凡事“请”字领先 2005年的时候,我在《北京日报》上写了不少文章,我强调一点,和人说话一定要学会说“请”字,因为一个“请”字敬百方,你什么事情只要有一个“请”字。所有的话都显得那么柔和,显得那么有礼貌。气氛就缓和了,比如“请让一让”,我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我经常说“请让一让,对不起”。有的人看看我,似乎在想“这个人奇怪啊,怎么还需要请嘛”,这说明我们还没有习惯于文明生活,其实我觉得我要你让开,是惊动了你,当然要有歉意感。
私密还有一点就是私密啊。中国人讲“隐私”。在这一点上,东西方文化上的的差异很大。什么是私密呢?什么叫隐私呢?咱们中国人讲,那一定是什么男女关系了,什么婚外恋了,什么二蜜啊,很难听的等等,就是说一句话“见不得人的事叫隐私”。其实在外国人来讲,私密是私人的信息库,有很大的独立性,不是指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比如说人家的年龄也是私秘的,你不能去问人家说,先生你高寿了?年龄、婚姻状况,你们家有几个孩子?人家还没结婚呢,你去问人家几个孩子,看了虽然老,他可能就个独身的,女士或者太太什么的。比如说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家庭地址、电话、职业、工资收入,尤其是工资收入这一类的东西。
我有一次我陪了一个外国的中学校长联谊会的主席到北京一个中学访问。我们那位中国的中学校长为了表示亲热,跟人家搭肩走,这是不可以的。接着坐下来就问;你们中学校长像您这样,一个月赚多少钱?坏了,他像北京人讲的,哪壶不开提哪壶。问人家年龄,又问人家工资,又跟人家搭肩,全错了,后来我真是不好意思。
另外还有私人的时间,我们赞扬一个干部“公而忘私”,人家不讲这个,下了班的时间是私人的,尤其还有假日,这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现在我们不是有《物权法》了嘛。我们说私人财产不可侵犯,对西方人来讲,不仅仅是住宅不可侵犯,假日也是不可侵犯的。比如说礼拜六、礼拜天一般来说都是自由的,我们为了显示好客,把外国来宾的访问日程安排得非常之满,都没个人活动时间,这种情况对外国人来讲,不是特别喜欢。他喜欢有一些自由,喜欢自己到街上去转转,然后到老百姓住的胡同里去转转。这类事情都要尊重对方的这种自由选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