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2)

摘要: 孩子要星星给月亮,要一个给俩,现在要就马上给,我们培养了不能等待、不能忍耐的一代人,这个后果是什么?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人格培养为核心的教育;一句话对孩子重复三遍就是对孩子的折磨;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那些比较麻烦的孩子都是坏习惯缠身的孩子,所有好孩子都是好习惯相伴的孩子。习惯就是一个人一种稳定的自动化行为。

培养习惯的重要性

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

没有一个孩子不想成为好孩子,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好,所有那些你认为是麻烦的孩子都是坏习惯缠身的孩子,所有那些好孩子都是好习惯相伴的孩子。习惯就是一个人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稳固的链接。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对我说:“云晓啊,你说的这个习惯培养太重要了,我研究这么多年心理学,我跟你说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心里头痒痒的。”我认为林教授这个说法很精辟。什么是心里头痒痒?很多妈妈、很多女同志,一看到大商场心里就痒痒,有钱没钱都要进去逛逛。我到法国巴黎的春天百货商场门前都心静如水,不爱逛商店,但我看到再小的一个书店都心里痒痒的。很多人喜欢看篮球足球,电视转播时不看就难受,心里觉得痒痒。

习惯主要是一种行为,它是可以观察、可以模仿的。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一个研究结论,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初步成为一个习惯。如果坚持90天就会成为一个稳定的、成熟的习惯。当我们看到孩子的某种不良习惯时,往往都不是孩子的第一次,可能已经好多天,甚至好几年了,时间越长习惯越牢固,也就越难改。我们可以做个非常简单的实验,愿意做实验的人请接受我的建议,明天早晨起床以后不要洗脸,一天都不要洗脸,你会发现一天里你的心里都是不舒服的,你越这么想,心里越不舒服得厉害。你想想看,你洗脸洗了多少天了?多少个90天过去了,你这个习惯动作强化到了极致,就是今天停电停水,你也会想办法洗脸,即使是找瓶矿泉水,也要把脸擦一擦,心里才好受。现在很多女士不光是要洗脸,还得化妆,不化妆出门心里也受不了,这都是习惯。

我们很重视德育,但中国的德育在很多地方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我们搞学雷锋见行动,迎奥运树新风等活动,这都叫提高认识付诸行动,但光从认识到行为是不够的,如何把一时的、短期的行为变成一个习惯,才是更艰巨更关键的,而在这方面我们是比较弱的。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我们把我们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我们要重视习惯的养成。

孩子养不成好习惯有很多原因,比方说虽然我们对孩子有很多要求,但没有重视培养孩子的习惯,我们还不明白习惯培养的复杂性。我们学校的校训往往都是概念化的,比如北京两个学校的校训:“勤奋、求实、和谐、创新”和“健康、勤奋、求实、创新”,这样的校训好看、简练,但就是没用,孩子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再看日本一所小学的校训,“把一件事情做到底”。这就是很有用的。把一件事情做到底,就能养成好习惯,就能培养毅力。

孩子马上就要中考高考时,很多父母会说:“孩子别紧张,好好考!”这些话越说越紧张,说一些很笼统的东西,不如说一句:“高考有不可预测性,你放心地考,尽到你最大的努力就行了。”

我女儿考大学的时候,我说:“闺女,考不上很正常,现在只有20%左右的人能考上大学,你考不上很正常。你能考上个大专吗?”我女儿很奇怪地看我一眼,我说:“真的,能考上大专就成功,咱先读大专,报北京二外日语专业(我女儿学日语),再报一个吉利大学新闻专业,将来再续本。”我女儿说:“老爸,你太瞧不起我了,我考个普通本科是没问题的。”我说:“那更棒了。”

后来女儿跟我说:“老爸,我特想去上海,我特喜欢复旦大学。”我说:“复旦大学很难考,前几名的学生都在考。高考录取是从高往低录,你做好了去大专的准备,关于名牌大学你想报什么都可以,考不上的话就上那个大专。”

高考前两个月,一模成绩出来了,我女儿就哭了,那个成绩勉强能进一个普通本科,上不了复旦。我说:“闺女,进步很大了,模拟考试你可以上普通本科,这说明你很有潜力,你比我期望的高。我看过你们往年考生的成绩,有的学生状态好的话能提升100分。你好好努力,你也可能有希望。”后来经过各种调理,没想到我女儿的高考成绩就比一模成绩提升100分,实现了她的复旦梦。

孩子的教育有的时候过于概念化,不容易让孩子懂。有人比较中美两国小学生守则发现,美国小学生守则很具体,比如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提问时举手,可以在座位上与老师讲话,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课业,任何缺席和迟到需要出示家长写的请假条,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学都违规。

我们国家的小学生守则也很好,就是太笼统,不太好明白。比方说,第一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不好?很好,就是不明白。第二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遵守社会公德,都很对,就是不知该怎么做。我们只提出一些原则、概念的东西,孩子是没有办法理解的。

培养习惯的五大步骤

培养习惯是很重要的,那应该怎么培养呢?我今天给大家讲培养习惯的五大步骤。

有人说,习惯不就是束缚人吗?不许做这不许做那。这个理解是片面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人的大脑的解放,从一些低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习惯培养是在培养孩子动作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他的智慧性习惯;在培养孩子的个人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他的社会性习惯和公共性习惯;在培养孩子的传统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他的时代性习惯。

第一,提高认识,引导孩子对养成某个习惯产生兴趣。

我这有个案例,2003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外语是下午14点考试,准考证上规定,必须13点45前进入考场,因为要拿这段时间来调试收音机,试听一下,13点45以后禁止考生入内。但上海某大学考点,13点45以后一连来了四个学生,老师不让进,学生傻了,纷纷说不知道这样的规定。老师说,准考证上写得清清楚楚。

实际上这里涉及一个很简单的习惯叫确认,一个没有确认习惯的人,生活中的麻烦大极了。比方说,有的教授就缺少确认的习惯。前两天我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讲课,他们对我说,孙教授你说的这个事,我们特有感触,我们培训全国的校长、教育局局长,请了个大专家做报告,八点半开始讲课,到8点20了,这个大专家还没来。我们打电话问他到哪儿了,他说进门了。等到8点半了,还没看到他。没等我们给他打电话,那个教授给我们打电话了:你们会场在哪儿呢?我们问:你在哪儿呢?教授说:我在海淀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是教育部的,在大兴黄村,教授去的那是国家行政学院,差得远着呢,开车去最快也得一小时。就是因为一个不确认,误了大事!

让我们来看另一个故事。1959年10月,苏联首位宇航员的选拔工作在全国展开。加加林从3400多名35岁以下的空军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20名入选者中的一员,并于1960年3月开始在苏联宇航员训练中心接受培训。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从拜克努尔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当时20名宇航员在培训,为什么加加林能脱颖而出?起决定作用的是一个偶然事件。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参观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感动了他。罗廖夫说:“只有把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

所以,加加林的成功,得益于他良好的习惯。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加加林为什么成功呢?因为好习惯给他带来好运气,因为好习惯解放了他,他根本不需要考虑要不要脱鞋,他的文明行为已经自动化了。也就是说,好的习惯能够给人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坏的习惯往往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失败。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话更形象,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清楚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第二,明确行为规范,就是让孩子清楚养成某个良好习惯的具体标准。

北京有一个很有名的小学叫史家小学,这个学校有一个当过40多年小学班主任的老师叫孙浦远,她班里有一个男孩子在上课的时候捣乱,老师很生气,下课后同学们也纷纷指责这个同学。这个男孩子觉得有压力,就来找班主任:“孙老师,今天我上课捣乱,我错了,我真对不起那个老师,我想给那个老师去道歉。”

孙老师说:“好啊,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你怎么道歉呢?”他说:“我给他鞠躬,说我错了,对不起。”孙老师细心地说:“好啊,你给我演示演示,让我看看你怎么道歉。”这个男孩子站到孙老师面前点了一下头说:“老师,我错了,我来给你道歉。”孙老师说:“你这是点头,不是鞠躬,点头道歉是没有诚意的。”这个10岁的男孩子愣了,长这么大,不知道点头和鞠躬有什么区别。孙老师说:“你站在那儿看着,我给你演示演示什么叫鞠躬?站直了,两臂垂下,上身要弯90度,这叫鞠躬,看明白了吗?你练练。”男孩子就在那儿练,反复地练鞠躬。练好了,孙老师说:“现在你可以去道歉了。”男孩子找到那位老师说:“老师,我今天上课捣乱,真不应该,我错了,我来向你道歉。”然后站直了,在老师面前,深深地鞠了一个躬!那老师一看,这个小同学还挺懂规矩,就接受了他的道歉。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