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于社会主义方向问题。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改革的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这里有几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值得重视。比如,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决不能变成仆人,但事实是,在若干改革、若干企事业单位中,群众地位越来越低,发言权越来越少了。再比如,我们主张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实现共同富裕,但现实情况是,富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富,而一般群众的生活提高较慢,甚至下降。照此下去,会不会出现两极分化?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结果是共同贫困,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却可能出现两极分化,而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再比如,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为本体的,人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应该由社会负责,我们一直把看病、上学、住房、工作由国家负责作为社会主义优越性加以宣扬,而实际上,在原有体制下国家负责,就是企事业单位负责。放开搞活之后,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一旦搞得不好甚至垮掉,那里的职工由谁负责呢?再比如,过去讲调动积极性包括党的领导、群众路线、思想政治工作、领导骨干带头作用,也包括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等,这些都被视为社会主义的特征和政治优势;现在讲调动积极性,更多的是讲物质利益,对于被称为社会主义优势的那几条讲得越来越少,做得就更少。照此发展下去,人们的思想、社会风气、干部队伍、领导作风会不会发生问题?诸如此类,等等。
上述这些问题,都是现实生活提出的新的问题、重大问题、复杂问题,亟待解决又难于解决的问题。怎么才能及时有效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神,正确的途径就是组织各方面有识之士到实践中去,深入地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参加我们这次调研的有领导机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共一千多人,都是素质较高的同志。我们对这次调研寄予很高的希望,希望通过这次调研,把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把实践的经验总结出来,上升到理论,回答和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二、把坚持实践第一作为调查研究工作的灵魂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标准是实践,认识的动力是实践,认识的目的也是实践。只有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才构成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实践第一的观点,并不难懂。但全面、彻底地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只是个理论问题,而且会碰到许多实际问题。根据多年的体会,主要有五个问题。
第一,怎样对待“书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怎样对待“老祖宗”。毫无疑问,尊重“老祖宗”是应该的。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坚决反对一切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思想和行为。然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树立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方面,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某些个别判断和结论已经过时,不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了;另一方面,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被附加了一些东西,是“化了装的马克思主义”,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意。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提高识别能力,来分清是非,辨别真伪。总之,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不要拘泥于那些个别的判断和结论;要随时注意与实践相结合,而不要固守“本本”,削足适履;要善于分辨真假马克思主义,而不要把那些化了装的东西当作真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置丰富生动的改革实践于不顾,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事实于不顾,置国家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只顾在那里翻“本本”、找“条条”,咬文嚼字、引经据典,凡是“老祖宗”说过的一律不能改,凡是“老祖宗”没说过的绝对不能做,企图否定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这种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做法,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而是违背马克思主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