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环:面对现实 深入调研(5)

李瑞环:面对现实 深入调研(5)


  

  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阶梯,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途径。不读书,实践再多,悟性再好,也不会掌握马克思主义。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虽然工作勤勤恳恳,就是不肯读书。照此下去,就会成为一个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者。领导干部是否认真读书,不只是个人兴趣问题,而且是事业心、责任感的问题。理论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一般说来,地位越高,影响越大,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毛主席说过:“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毛主席的这段话已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对照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读书是大事,也是难事,更是苦事。有的同志说:“我知道读书重要,我也想认真读点书,可现在事情太多,时间太少。”我承认,现在确实很忙,但我仍然认为有个认识问题、重视问题、安排问题。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是时间,而我们许多同志最不珍惜的也是时间。不信你把每天24小时作息时间详细具体地记录下来,并连续记上一个月,然后仔细看一下,按照科学合理安排工作、生活的方法盘算一下,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你不经意地浪费了一大把时间。也有的同志说:“最难的问题是读不懂,记不住。”还有的同志说:“我很想读书,也鼓劲试过好几次,但总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以上所说的一些情况,确实是个问题,是不少人都碰到过的问题。怎么解决?很多人也谈过自己的体会和办法。我体会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硬着头皮去读,咬紧牙关坚持。就像古时读诗词一样,先会背诵,后解其义。这样做当然很苦,读书怎能不苦?自古以来都叫“苦读”,“寒窗苦读”,“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你不动摇,不松劲,只要你能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终究会迎来“蓦然回首”的新局面。要勤于善于思索,“学而不思则罔”。读不懂读不进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思索。思维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获得理性认识必需的条件和过程。要坚持多思,学会善思,养成思索的习惯,这不但可以增进理解,还可以增加兴趣,增多学习的时间。要学会联系,联系实际、联系工作、联系生活、联系常见和熟知的事例去理解书中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任何事物也逃不出它的范围”,因而随时随地都可以联系。比如“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辩证法的“精髓”,何以见得呢?在实际生活中,任何一个事物、一个命题都可以得到证明。比如“人”、“女人”,相对其他事物,“人”是个性,在人这个领域,“人”又是共性;“女人”相对男人是个性,在女人这个领域又是共性。再比如“树”,相对其他植物是个性,在树这个领域又是共性。如此等等,万事万物都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我向大家介绍的苦读、多思、常联系的方法,即把读书、学习、工作、生活融为一体的方法。这种方法容易懂、容易记、容易活、容易找时间,因而也就容易坚持。这是我自己常用的方法,我希望同志们也试试这个方法。

  

  调查研究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基本方法。实践证明,任何单位、任何行业要想搞好工作,少犯错误,都必须应用这个方法。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要想不犯或少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错误,就必须经常到实际工作中去了解情况、研究问题。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认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要想跟上时代步伐,避免官僚主义,就必须和群众保持紧密联系。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应用理论的过程。我们常讲实践产生理论,但实践不能自发地产生理论,只有将实践材料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加工改造才可以成为理论。在调研过程中应用理论,学习理论,检验旧理论,创造新理论,提高和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回答和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样反复应用,不断学习,就会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提高大家对调研工作的自觉性,从而在全市范围内,在领导干部中,形成一个大兴调查研究的风气。我希望大家团结起来为达此目的而努力。


  (本文选自2010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瑞环著《务实求理》一书)

本文关键词: 连玉明 北京 世界城市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