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面临的问题(6)

核心提示:现在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只是刚刚破题。按照现行规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3%以上才能算是高技术产业,而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高新区的企业中能够达到3%以上这个指标的只有18.5%。如今,我们的创新产业联盟已经有数百个了,应该说大多数做的都不怎么样,原因是这些联盟大都是由政府组建的,联盟内部没有真正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我们在研究中关村现象时,发现有一些企业总是长不大,称他们是“小老头”企业,这些企业在创业的时候,有新产品,并且运作的很不错,得到了政府的税收优惠支持,问题是他们每年靠减免税收就可以生存,没有了长大的动力,因为企业规模越大,风险也越大,经营费力,加之又缺乏市场淘汰机制,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总长不大的企业。因此,政府的支持政策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涉及国家利益,特别是涉及到国家安全利益的,必须要自主发展。中国的工业体系已经是比较完整的了,几乎什么都能做,但并不代表什么都要自己做,有些技术没有就没有,只要不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问题,关系并不大,比如手表;二是看综合效益,必须是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对其他产业带动系数比较大,又能有效解决就业的产业。

第四,从产业规划设计上来说,到目前为止,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的产业规划基本上是失败的,其中有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的产业规划多数情况下是保守的,对部分产品的产值和产量估计往往落后于市场,特别是五年计划多是落后于实际。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市场的特点,即很多产业的发展受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因素是五年计划,比如中国钢铁产业政府投资比较多,民营资本很少能够进入,这就决定了它是由发改委设计投资规划,而这个规划是有周期波动的,它会引起一系列的影响。第二个因素是中国消费市场的特点,特别是老百姓的消费特点,现在都在提扩大内需,很多人认为不仅要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还需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要让老百姓兜里有钱,还能让老百姓愿意花钱。与此同时,既有的工资体系造成很大一部分人收入水平相当,这就会出现不买的时候大家都不买,只要一买,需求会被彻底释放出来,整个市场需求量就是非常之大。基于这两个因素,使得发改委很难准确估计产能。

我们必须看到,不同国家的高技术产业投入战略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但目的都是希望通过政府投入来吸引企业的投入,然后率先获取技术。但是,做好研发工作不是单纯投入的问题,欧盟就有一项为企业建立研发技术平台的战略。这种技术平台如果是企业自己来完成的话,会产生明显的外部性效应,而由政府和企业一起研发,则效果大为不同。比如欧洲的很多汽车厂商,它所生产的每一代汽车都有对应的技术平台,这些技术平台是由政府和企业一起投资完成,或是国家科研机构来建造,又或是政府资助企业完成,在每一个技术平台项目下面还会有一系列的子项目,这些子项目由不同的企业、机构来完成,在欧洲甚至有些项目会分配给多个国家。技术平台的搭建,不仅能够集成技术优势,还能在技术研究过程中实现技术扩散,实现技术平台的公益性。建立技术平台的好处在于政府能够借此推动一批企业的成长,而过去投资给一个企业,虽然能够让被投资企业获益,但原则上不能完成技术扩散,除非有更好的技术来替代,企业才会把这项技术转让给别人,这就无法让一批企业迅速成长起来。

全国已有不少省市提出了本地区的五年或十年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分类和国家的基本类似,只是提出的数量有所区别,比如北京提出了十二项,重庆提出了八大领域十七道产业链,吉林提出十大工程,湖南要建立八大产业等。在今年两会上,有两会代表对地方的“积极性”提出了异议。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要一分为二的看,一方面,虽然部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比较落后,但不等于它们就不能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在一些产业链上,它们甚至比发达省份更具优势;另一方面,不仅要有大的发展方向,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下一步的具体行动,一是具体发展哪项就需要尽早确定下来,比如具体发展何种新材料,二是要用何种机制去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受制于自然条件的约束少,这就决定了不能拿旧机制、老思路来套用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比如东莞的高技术产业在发展之初,谁都料想不到能有今天如此巨大的规模。总之,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是地方特色,明确的产业分工,精确的产品定位,适度合理的支持力度与方式。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面临的问题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