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面临的问题(7)

核心提示:现在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只是刚刚破题。按照现行规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3%以上才能算是高技术产业,而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高新区的企业中能够达到3%以上这个指标的只有18.5%。如今,我们的创新产业联盟已经有数百个了,应该说大多数做的都不怎么样,原因是这些联盟大都是由政府组建的,联盟内部没有真正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目前的战略新兴产业面临多方面的问题,比如生产成本比较高,因为它没有真正进入市场,技术具有不确定性,有些技术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所谓技术解决是指所提供的技术是低成本的。而高技术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其整体价格比较高,消费者无法接受,比如节能灯在综合使用成本的比较上确实要比普通灯泡低,但因为购买节能灯的一次性投入比较大,消费者一般很难接受。再比如机制上存在缺陷,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发展新兴产业不是讲效益,而是拼知名度和品牌。投入新建的时候,报纸上一片赞誉,到要效益的时候,原先的负责投入者或是退休或是离任,由下一任或者是下两任来买单。这就造成了很多项目投入很大,建设很快,但是效益不好的现象。另外还有标准和市场的不确定问题,加之战略新兴产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设计主要是由政府来执行,政府既要考虑产业的全面发展,也要有所重点;既要有它的技术选择,也要有它的技术突破点;既要有市场的选择,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启动市场,最后考虑其产权保护。

应当看到我们已经选定的战略新兴产业中,有部分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存在着如何充分利用技术积累和成果转化的问题。近两年中央领导多次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做好研究成果转化的问题,实际上,我认为成果转化的责任不应当全由政府去包办,而应当由市场去完成,政府要做的主要是市场规范。有的研究成果最后没有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是正常现象,甚至于专利在国外也存在一半无法转化为产品的情况。什么原因?就是成本效益的因素在起作用。

现在每年有3万项成果进入国家成果库,其中大多数的水平至少在国内都是领先的,但实际的应用情况如何呢?统计显示80%都用了,但是真正能够应用好的不多,这主要是我们缺乏后端的创新能力,而国外恰恰擅长此道。以中试工作为例,国外产品的中试工作由企业完成,而国内的企业认为产品中试投资大,成本高,更愿意等别人完成之后,拿过来直接生产产品,对于科研院所而言,本身不是企业谈不上搞产品中试,这种状况造成了中国制造的一大特殊现象,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建工程中心。建立工程中心的本意是让工程中心为产业发展服务,为企业产品中试提供支持,具有公益性。然而,现实的结果是大多数工程中心只为自己服务。近几年国家一直在鼓励发展创新联盟,把各种不同的利益群体组合在一起,然后集体攻关国家给予的项目,最终实现技术扩散。如今,这种创新产业联盟已经有数百个了,应该说大多数做的都不怎么样,原因在于这些联盟都是由政府支持建立的,很少是由企业自发组建,联盟内部没有真正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因此,在建立产业研发体系和技术发展体系时,这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

目前中央正在主抓几个重点产业的建设,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建立了示范工程。示范工程的作用是为了解决产品在进入市场前如何把产品成熟化的问题。所谓进入市场之前,就是说先划定一块由政府作为买方的市场,使产品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解决规模生产的问题。众所周知,不同于实验室技术,规模生产对技术是有特殊要求的,它需要通过试用来解决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并对未来的消费者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这种方式对目前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企业而言,是一种很好的补贴方式。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示范工程建设在国外是由企业自身完成,他们对于新开发的产品首先是免费为部分用户提供,打响产品的市场知名度,获得市场对产品的认可(比如微软视窗操作系统),达到计划的市场份额后,再向用户收费。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