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八类主题是目前最容易引发事端的,而且很多议题是互相交叉的。比如南京房管局长周久耕事件,本来涉及的是民生问题,他的“将查处低于成本价卖房的开发商”的不当言论被搬到网上后,尽管他反对非理性降价是有道理的,但网民开始人肉搜索他。他的官员身份成为一个焦点,然后又发现他抽的烟是天价烟,带的手表是天价表,把他炒得沸沸扬扬。最后南京房管局长周久耕的问题被全面揭露,他不光是停了职还被判了12年徒刑,导致这个结果就是他触犯了焦点议题,引发了非常严重的后果,而焦点议题中最核心的就是反腐问题。
调查显示,公众最愿意通过网络曝光参与反腐,这就使现在的网络成为一个重要的舆情集散地,其中最大的冲突是社会身份的冲突,在这一点上对所有的政府工作人员,就算一个普通公务员都是不利的。如前两年在重庆街头出现了一次纠纷,两个走路的人不小心撞了一下,就争吵起来了,一个人说自己是公务员,旁边一下子就围上来上百个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去骂那个公务员。其实很多公务员并没有权势,但因为身上打着“公务员”这个符号,由这一个符号引发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好多爆破点就是只要带一个“长”字,甭管多小的“长”,只要是带一个“长”字,网民们就可能去拍。
刚才说了,网民很多是有闲没钱没地位的人,而且年纪很轻,年轻意味着容易逆反、对抗主流,几乎每个人都由这个阶段过来,但问题是现在只要他们发表言论聚焦某件事,就会形成舆论热点,产生很大影响。虽然很多言论理性地说是不对的,从前不久的食盐抢购风波里就能看出来,不少网络舆论不见得就代表一般的民众。食盐抢购事件发生后,微博上有大量澄清这个谣言的评论,但民间照样抢购得一塌糊涂。这说明网络上的舆情其实并不完全是真正的舆论,但我们现在往往把网络舆情等同于民众的意见了,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网民“乌合之众”的这种特征以及他们的底层特征,造成的社会冲突主要是社会阶层上的冲突,其中社会身份冲突是最大的冲突,诸如官民冲突、警民冲突,富人与穷人的冲突,城市和乡村的冲突。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情是前几年东北黑龙江一个毕业了的大学生在街头跟几个下班了的警察发生冲突,最后被失手死了。由于“公务员”这个符号,这个事情一开始被说成是警察打死了大学生,所有网民直接就站在这个大学生这一面,因为警察代表了权力,代表了执法机构,代表了强权,网民直观地认为强者是警察,弱者是大学生。然后有人在网上设置一个议程说,这个大学生可不是普通大学生,他的父亲是一个著名的房地产商,他的舅舅是一个法院院长,他同伴的父亲不是富人就是官员。这时,情况开始发生了逆转,本来大学生是弱势的,现在警察就变成了弱势的,原因是那个大学生代表官二代、富二代,于是舆论逆转,这就是因为设置了官二代、富二代的议题。而实际上那个孩子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就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符号应对的网络冲突,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社会转型期阶层冲突确实很严重,而中国社会阶层的断裂非常厉害,或者说中国社会转型期发生的动荡和各种不确定因素也很厉害,导致大家对什么都质疑,这又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冲突事件的发生,这是现在舆论冲突最核心的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