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矛盾与社会管理(9)

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几点特别重要。一,应该以社会公正为依据来进行基本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二,应当发掘并用好中国应对社会矛盾的独特优势。三,建立公正、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四,应当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初级民生保障体系。五,要控制好几个特别重要的具体变量:通货膨胀、大学生就业、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等。

第三个基本判断是,在我国严重的社会矛盾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很小。严重的社会矛盾问题一旦形成,国家就会出现严重的动荡,以往大量的社会发展成果甚至会毁于一旦,前苏联的解体就是典型的案例。严重的颠覆性的社会矛盾问题的形成至少需要有三个基本的条件:一是民众的基本生存受到威胁,二是经济失去秩序,三是社会控制力基本丧失。那么,我国会不会出现这种颠覆性的社会矛盾?从以上三个基本条件来看,在我国未来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严重的颠覆性的社会矛盾发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概率极小。

第一,中国民众的基本生存条件不存在着难以为继的可能性。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大多数农民暴动都是产生生存性危机的情况下出现的,人活不下去了,逃难、饥民暴动,然后有组织的成为全民性的暴动。而现在的中国底层老百姓生存条件比过去普遍有改善,生活水平有提高,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了,现在粮食已经不是大问题了,粮食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全国人民已经饿不着,而且副食产品非常多。另外,现在我国战略储备也开始重视了这个问题。第一个基本条件应该说不存在了。

第二,经济秩序不可能丧失。中国的改革尽管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没有出现特别严重的经济方面的问题,这跟改革初期路径选择有直接的关系。当时邓小平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十二五”规划中被翻译成一种渐进性的改革模式。这种改革模式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它的弊端至少有两个:一个是缺乏前瞻性,“摸着石头过河”视野太窄了,看眼前居多;另外一个就是把容易改革的先改了,把难度大的改革放在以后。但它有一个好处就是稳健,不会翻车。这跟前苏联不一样,前苏联激烈的改革,新的制度一下子就把以前的制度取代了,休克疗法的代价巨大,所以导致解体。以通货膨胀为例,中国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年份是上世纪80年代末,现在又开始了,所以温总理说重中之重就是把通货膨胀打压下去,但中国对经济控制的能力没有丧失,第二个发生动荡的可能性在也不存在。

责任编辑:陈航舟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