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综合> 正文

丁兆林:哈佛式管理拓展思维方式(6)

对未来学习模式的设想

很多人都知道学校是学习的地方,而学习的地方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换一种眼光,去重新审视一下到底什么叫学校。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其实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那时的人们突然发现,就教育而言,学校的效率比较高,就像批量生产零件、机器一样,学校在批量教育人,于是就把年纪差不多大的一些人弄到一起,让他们每天做同样的事。

以前我跟绝大多数人一样,认为7岁开始上学,18岁考大学,大学毕业后工作,十几年就这么坚持上学是正常的。但一个印度国家信息学院的教授不这么想,他做了一个实验。大家知道印度有很多贫民窟,贫民窟的孩子上不起学,有的经常扒着学校的门往学校里面看,这个教授就思考,如何把贫民窟的孩子和学校联系起来呢?他突发奇想地在学校的墙上掏了一个洞,然后在在洞里放了一台电脑,电脑里装了一些学习的软件,只能操作不能拿走,教授在洞里安装了摄像装置,以便实验观察。教授观察到贫民窟的孩子很快发现了墙上的洞以及洞里的电脑,那些连文字都不知道的孩子面对一台电脑时会做出什么事情呢?刚开始那些孩子只是瞎动一气,有人无意中动了一下鼠标,发现动这个东西的时候电脑屏幕上就会有变化,所以有的孩子都感到非常惊奇。然后那些孩子有事没事就到这里来,来了以后就互相琢磨,这个是干什么的,那个是干什么的,这个是怎么回事,那个是怎么回事。后来他们进入到那些学习的软件中,开始跟着软件学习了。就是这些根本不懂英文的孩子们,通过这么一个电脑,在自己教自己的过程中,他们的英文水平开始往前发展,最后他们能够使用部分英文,甚至能够跟做这个实验的教授对话,而这一切的变化却是没有老师的指点。

这位教授把这样的一个研究公布出来以后,这项工作得到了世界银行的资助,很快就开始在印度做大量的推广,在墙上凿洞,里面放电脑,让贫民窟的孩子在电脑上玩一些东西。

现在北京一个好的小学,10万都不一定进的去,经常是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看到印度教授这个实验以后,我就在想学校的前途在哪里?将来学校是不是可能被解散?经过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学习的内容无处不在,随时可以获得。现在我们的孩子在那里拼命背书,而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真的需要那些东西吗?电脑就在旁边,随时上去查不就完了吗?爱因斯坦若是背字典、背百科全书还能有那样伟大的发明创造吗?

我是做记者出身的,我的孩子经常问我一些字,我都不会写。我发现,电脑用多了以后容易提笔忘字,我用拼音打字,脑子里想到音就能把它打出来,这样就不会因为书写而阻碍我的思路。如果孩子们整天都在记忆,那他就没时间去学一些真正该学的东西,比如探知的能力等。当众多孩子开始自己探知的时候,学校的作用可能就在减少。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