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监管部门一把手罕见集体调整(3)

中国金融监管部门一把手罕见集体调整(3)

 

最好的时代

国有银行成功上市之后,迎来了黄金时代,以丰补歉,夯实了基础

国有银行成功上市之后,迎来了黄金时代:资产规模不断扩张,从2006年的43万亿元增长到2011年第三季度的105万亿元;利润连续多年以超过25%的速度增长,不良率则从2006年的8.5%降至当前的1.2%。

在银监会以丰补歉不懈坚持下,整个银行业的拨备充足率已经超过200%,而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也都达到11.5%以上。在巴塞尔协议Ⅲ出台前夕,银监会推出的新资本框架,对超周期资本拨备等亦提出要求,使得中国银行业一步达到甚至超过欧美银行的财务标准,亦基本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但谁都知道,银行业这样的发展势头无法长期持续。资产和利润的高增长势头总有一天要低下来。利率市场化迟早要来,直接融资的比重要升上去,这意味着银行业占到整个融资大盘的比重要下降,利润增长前景下调可以预测。

刘明康在年初的一次内部讲话中曾表示,地方和企业负责人动辄追求翻一番的冲动,有时令人不寒而栗。他举例称,全国的GDP目标是8%,而除个别省份的目标与此一致外,多数省份都提出下一个五年要翻番。由此,银监会提出要计提“逆周期超额拨备”,就是要防止不少地区和企业“集体发疯”。

商业银行偶尔会抱怨监管太过严厉,风险抵补措施太过苛刻会妨碍银行的竞争和创新能力,“有些人往往狭隘地认为银监会只是在保护银行的利益,实际上此举既保护了存款人的利益,也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位银行高管直言。

刘明康上任之初提出,要“抓两头带中间”,即一手抓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一手抓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推动农信社改革。这一改革亦是和央行互相呼应。

“花钱买机制”的农信社方案由央行牵头制定,后农村金融改革小组又从央行挪到了银监会。在这次改革中,国家先后出资1700亿元,带动了2400多亿元的地方资金,基本完成了农信社改革。虽然这次改革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推进,但农信社的财务状况毕竟有了明显改观。

自2006年始,银监会进一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鼓励银行成立村镇银行服务于农村经济,努力解决金融空白乡镇的基础服务问题,并开始推动银行为小微企业服务。刘明康是第一个厘清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概念的部委领导人。10月28日,刘明康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大会上,最后一次以银监会主席的身份讲话,仍然强调银行应明确市场定位,提高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水平。

最坏的时候?

银行告别高增长、风险可能全面暴露的时代来临,这是什么样的考验?

作为第一任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给后任留下丰厚遗产,但也转向下一个异常敏感的未来。银行业高歌猛进的年代难以持续,未来展现的将是风险的暴露,对监管者是极大考验 。

2009年3月,伴随中国银行业连续放出天量信贷,刘明康拉响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警报。关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其前身是“打捆贷款”,2006年即被银监会叫停,认为还款资产无法和贷款相匹配,隐藏了风险。2008年在金融危机时期,中央“4万亿”刺激经济政策出笼,各家银行纷纷追逐地方建设项目,多采用类似形式给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一年内增加了5.8万亿元。至2009年第一季度后,银监会即三令五申,多次表示高度关注。

不过当时监管部门的风险提示并未能使地方政府的冲动及时降温,平台贷款余额极速攀升,直到银监会严厉督导才有收敛,但当年的新增平台贷款仍激增了1万多亿元。

地方政府、银行与监管的博弈仍在持续,由于担心风险巨大,银监会提出要求对平台贷款按照现金流覆盖情况计算资本占用,最高的达到350%,同时要求对到期的平台贷款不再借新还旧。但此举在执行过程中,不断遭到抵制和延期。直到2010年4月间云南政府融资平台千亿元贷款出现违约迹象后,各界对于整顿平台贷款清理地方债务才逐渐趋于一致。

 

责任编辑:杨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