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入仕”,适应体制打造为官新概念(2)

海归“入仕”,适应体制打造为官新概念(2)

“海归”从政:打造为官新概念

近年,在改革开放30年来走出国门的139万留学大军中,陆续有39万人回到国内。他们被统称为“海归”,其中的精英渐渐在国内各个行业里崭露头角。来自教育部官方的说法是:77.7%的部属高校校长、8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和62%的博士生导师都有留学经历。

然而,在国内还没有人统计过有多少“海归”进入到政府机构,成为国家某一部门掌管和制定政策的掌门人,或者是统领一方的“父母官”。这是因为这方面人才的数量屈指可数,只用“少量”、“个别”这样的词就把这类人全概括了。

尽管如此,在留学生回国掀起的一次次高潮中,已有相当一批留学生归国从政,活跃在各级政府及所属部门、机构的领导岗位上。当他们中一些人的职务升迁达到“省部级”以上高位时,便被政治评论家冠以“中国政坛近年出现的一个动向和趋势”之名,随即引起各方关注。

说到“海归”从政现象,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一些有志于要在国家政治决策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海归’,开始步入政坛,他们以跨文化的视角,低调、务实地打造当代中国政坛为官新概念。”印证这一点的,是2007年的上半年先后走马上任国家科技部、卫生部的万钢和陈竺。

业内人士:从政梯队应更完善

万钢和陈竺只是中国海归“王者”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据不完全统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副省部级以上干部有几十人之多,但相对于全国千名以上的副省部级干部而言,比例并不算高,只相当于百分之几。而在庞大的地市级官员群体中,“海归”的人数就更少了,并没有形成从政“海归”人才向上流动的梯队。

“不论是同日韩等东亚近邻国家或中国历史比较,当前‘海归’官员还是少数。”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

资料显示,海外留学生归国后从参与的领域来看,经济界、教育界和科研院所的“海归”人士有的高达85%以上,相比之下,从政的“海归”在官员中的比例显然无法同日而语。

在王辉耀的眼里,当前的干部选拔制度仍有改进的余地:“体制内”和“体制外”隔着一堵无形的高墙,挡住了许多“体制外”的“海归”进入政坛的大门。

王辉耀设想,如果政府能够将中高级干部选拔任用的大门向社会开放,将优秀的海外精英充实到各个政府部门,“政府的行政职能转换绝对可以上一个台阶”。

“改革开放这些年来,许多省市反复强调要和国际接轨,如果能让一些学有所成的海外留学人员直接进入市长、省长的助理班子,他们的国际视野和知识能力就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陈泉说。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