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跌停”遮蔽升值真相

人民币“跌停”遮蔽升值真相

已经是第八个交易日了——截至12月9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已连续八个交易日在盘中触及交易区间下限,市场所谓“跌停”。

这还是 2005年启动汇改以来的首次。而即便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仅在当年12月连续四天触及“跌停”。

人民币如何屡遭看空?热钱真的开始大规模撤离?

11月21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外汇占款减少248.92亿元,为四年来首见。一些机构据此测算,10月“热钱”流出中国的规模大约为1800亿元。在此之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11月30起连续多日触及“跌停”,更是加剧人们对“热钱”出逃的揣测。一时间,有关“热钱”流出的说法甚嚣尘上,令本已阴霾密布的国内楼市和股市更显惨淡。

“美元兑人民币连续多日触及涨停,主要反映了美元流动性的问题。一方面,临近年底,企业购汇以应付正常贸易往来的需求比较集中,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境外机构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形势不看好,相当一部分原来流入这些国家的资金会抽离,也就是所谓的热钱外流。央行最近定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还是在正常范围,但交易员会根据他们对目前形势的判断来调整头寸,大家都想多买美元,而没有人想卖,导致人民币屡次触及跌停。”一外资行外汇交易员对记者说。

他亦坦承,“热钱”如果流出,银行是无法直接看到的。“只要企业能给银行提供所需的单据,银行看到企业的结售汇需求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就可以做,但银行无法保证他们提供的单据是否只是为掩护热钱流入或流出而打的一个幌子。”

“热钱”流出以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盘中“跌停”的消息似乎在相互影响、相互强化,更加重了市场恐慌情绪,但从记者近日调查的情况看,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

人民币连续“触礁”背后,有何真相?

“跌停”遮蔽升值真相

尽管“跌停”二字颇为刺激眼球,但人民币兑美元每日波动的幅度仅有千分之五,无形中夸大了人们对人民币贬值的印象。而实际情况是,从11月30日至12月9日,人民币兑美元以收盘价计算已累计升值约0.2%。换而言之,人民币非但没有贬值,反而略有升值。

造成外界印象和实际情形如此反差的“玄机”就在于,央行每日公布的中间价多数时候都远高于前一交易日收盘价。在这八个交易日中,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从6.3482上升到6.3352,因此尽管每日收盘价均接近当日“跌停价”,但均比前一交易日要高或持平。

“美元需求旺盛,人民币中间价定得太高,就很容易触及跌停。一方面,临近年底企业购汇需求上升,一方面境内外汇率价差持续,一些在境外有子公司的大企业在内地买美元,在香港市场卖美元进行套利。当然也不排除投机性资本在流出。”一股份行交易员分析。

人民币在岸汇率与离岸汇率之间的差距一直存在,但之前一般是人民币

离岸汇率高于人民币在岸汇率,反映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自9月底以来,离岸市场人民币不可交割远期(NDF)和即期汇率多数时候均低于在岸汇率,两者“倒挂”一度高达1000多个基点。

在境外美元需求大增的背景下,一些企业两地“倒卖”美元赚取无风险利差的机会大增。

 

责任编辑:杨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