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昆山:呼唤“有昆山特点的”现代化

转型中的昆山:呼唤“有昆山特点的”现代化

无论采用昆山市的指标体系,还是江苏省的指标体系进行模拟测算,昆山市都是“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基本现代化门槛”。

1月4日,昆山市少见的寒风凛冽。

昆山市体育馆内,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全市性会议正在召开。从乡镇领导、机关干部、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到在昆山的外商、台商们,近2000人把会场坐得满满当当。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决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曾多次强调,昆山不仅要为全省各地提供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模样,而且要为如何基本实现现代化探索路径、提供经验。经过数年准备,昆山将2012年定为“决胜”之年。

作为“华夏第一县”,昆山离现代化有多远?

几经调整的“现代化标准”

2011年10月29日,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在昆山发布了“昆山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

这一体系,分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进步、民主法治、生态环境”五大类28项34条指标。

五大类中,“人民生活类”权重系数最高,达26%;经济发展指标权重系数其次,为25%;社会进步、民主法治、生态环境三大类指标各占权重的21%、13%和15%。

2005年,昆山在江苏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以后,于2007年专门成立了课题组,着手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当年,昆山将此作为一号课题,时任昆山市市长管爱国亲自牵头此项工作。

这一指标的出台颇费周折。昆山市统计局是指标体系的主要负责部门,统计局局长汤土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自从2007年开始,中间至少经过了七八稿。

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时,江苏省曾经发布了《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统计综合表》,这是昆山市后来形成的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基础。这套体系,分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四大类指标。后来逐渐成型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增加了民主政治这一大类。

2009年,昆山出台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后来又经过较大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将“人民生活”这一大类指标从第四的位置提前到第二位,仅次于“经济发展”。不过,即使在修改前,“人民生活”的权重一直是最大一类,几经调整最终达到26分,超过“经济发展”的25分。社会进步、民主法治和生态环境分别为21分、13分和15分。

在最终评分时,单项指标要达到标准值的八成,完不成就是0分,综合评分要达到90分,才算实现现代化。

五大类指标之外,还有一项特殊的评判指标,“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建设满意度”。到2012年底,昆山市将请第三方调查公司抽样调查,如果这项指标达不到70%,则意味着现代化建设的失败。

参与指标体系制定的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二震告诉本刊记者,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要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基本现代化,就要更加体现以人为本。

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在1月4日的动员大会上要求,要做到“现代化的形态请群众一起描绘,现代化的过程请群众一起参与,现代化的进展请群众一起监督,现代化的成效请群众一起评判”,要“超前做好群众满意度的调查工作”。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