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苏州市木渎镇沈巷村一组河东120号二楼,经常有青年农民工进进出出,有的三五成群,有的来一会儿拿本书就走。有一个人一直会在这里,那就是刚满30岁的全桂荣。他也是一名农民工,19岁离开家乡广西外出务工,先后在广东普宁、江苏苏州打工。不过,现在他已经不在外打零工了,他一心想给自己的工友建造一个精神家园。于是,苏州木渎镇这个城乡接合部,就成了理想开始的地方。
“为了那一点工资,什么都没有了”
全桂荣的理想源自19岁那年开始打工的经历。1999年,全桂荣离开广西到深圳打工,在工厂的流水线上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不知道到哪里玩,没有人跟他聊天,节假日没有休息,曾经有段时间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吃一顿饭。“为了那一点工资,什么都没有了,感觉像把自己卖掉了一样。”全桂荣回忆,那时觉得特别苦闷,第二年,他自己跑到云南、西藏,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回到广东,生活一切照旧。全桂荣开始发奋学习,两年后通过自考,取得中文专业专科证,那两年里,除了工作,他基本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全桂荣那时梦想着买彩票“赚个500万”,然后办一个工人俱乐部。不过,这一切只是梦想。但是,2006年,全桂荣接触到类似的俱乐部组织,也算小小地满足了一下。
2008年,全桂荣到苏州打工。离开了原来的工作环境,也离开了那些工友。在苏州,全桂荣还想再找一个这样的组织,想在工余之时能大家聚一聚,可是一无所获。于是,索性自己建一个工友家园。
沈巷村是一个城中村,本地人口有1000多人,外来人口有两三万人,这其中大多是外来务工青年。
最近的一次200个样本的抽样调查显示,这个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年龄轻,学历高,高中和中专以上学历占到75%以上。这些年轻人工作大多集中在工厂一线生产岗位。他们大多数集中在制造业的工厂里,处于最基础的流水线上的工人比例最大,占53.9%;也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从事技术类和管理类的工作,技术类占25.3%,管理类占10.4%,剩余的10.4%主要分布在服务行业,比如餐饮、销售、快递等行业。
在沈巷村,总会看到或大或小、正规非正规的网吧充斥着大街小巷。全桂荣说,这个地区的年轻人没有什么精神娱乐活动,大多数时间会去上网,“一半以上的工友有这样的习惯”。
2009年,全桂荣辞掉工作,专心操持其工友家园的事情。当时,木渎镇政府给他提供了场地,但是,事无巨细,都是全桂荣一个人操持,一开始,这似乎是全桂荣一个人的工友家园。全桂荣用“艰难”二字来形容当时的生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